广州讯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于近日圆满落幕,在热烈掌声的背后,是一张严密而温情的医疗卫生保障网络在高效运转。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统筹80家定点医院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通过“全域布局、全面响应、全程保障”的系统安排,构建起严密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开幕式场馆内与城市侧医疗救治“零延迟、零差错”,为开幕式的“简约、安全、精彩”举办筑牢健康防线。
科学布局 织密医疗保障网络
为实现医疗卫生保障措施“精密、精细、精湛”,广州市卫生健康委构建“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联动响应”的指挥体系。由市领导担任开幕式医疗卫生保障团队主任,省、市卫生健康部门及执委会相关负责人共同组成指挥层,同时遴选骨干组成执行层,确保指令畅通、责任到人。
针对开幕式、火炬传递等重要环节,团队制定35个专项工作方案、5个应急预案与16类应急场景处置手册。通过日报、周例会、定期调度与综合演练等机制,持续优化工作流程,确保赛事与开幕式实施城市侧、场馆侧“双轨制”无缝运行。
在救治体系方面,科学编制《院馆对接表》,明确80家定点医院与开幕式场馆、38家驻地酒店等重要场所的对接关系。精心挑选10家全市顶尖医疗机构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下简称“省奥体中心”)场内设立23个医疗保障点,建立40个观众席位网格急救组,派驻490名医疗保障力量,有效将医疗资源延伸到观众末端。
现场配齐普通运送型、抢救监护型、负压型、移动ICU型、5G越野涉水救护车等31台特种车,药品器械按目录足额储备,做到定期更新、轮换补充,确保应急物资触手可及、性能完好。医疗调度室引入视频系统、调度系统、通讯系统与“三箱指挥屏”等高尖端科技,实现医疗站点、网格点、城市侧等医疗资源的实时监控与统一调度,全面提升响应效率。
快速响应 构建高效处置机制
面对大型赛事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状况,医疗保障团队基于极限思维,针对16类极端场景举办大型应急综合演练,编制专项应急处置手册,确保应急处置有章可循。
团队建立“三级响应”机制,调动场外救援队、城市120力量及多部门协同处置。响应指令通过信息系统、对讲机、应急电话多渠道同步下达,确保响应时间不超过3分钟。这一机制在开幕式期间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伤病员的“及时发现、精准处置、瞬间转运”。
科学构建覆盖全域的网格初筛、站点处置、场内增援、车组支援和城市联动的五级急救保障体系。同时,以省奥体中心为中心,制定21台救护车保障“5分钟急救圈”,36台救护车支撑“10分钟急救圈”,以及15、20、30、45分钟等圈层,最终联动全市302台救护车形成“1小时内急救圈”,实现从核心场馆到城市全域的应急救援响应高效衔接、全面覆盖。
在转诊救治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确定17家开幕式定点后送医院,针对心脑血管、创伤、重症医学等重点领域预留专家组与手术室。通过“上车即入院”的机制,实现“患者从医疗点出发到医院收治”的全流程无缝衔接,平均转诊时间较常规缩短40%以上。
精准防控 筑牢健康安全防线
在疾病防控方面,团队重点做好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城市侧卫生防疫工作。全市各区每周开展2次以上爱卫统一行动,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孳生地清理。累计消杀面积15万平方米,确保蚊媒密度始终处于零风险。
强化多维监测也是保障工作的重要一环。在省奥体中心安装10台空气质量监测仪、6台“成蚊精灵”智能设备与1台水质监测仪,动态监测核心指标,出动360人次开展场馆及周边区域病媒生物监测80次。同时,与开幕式定点保障医院、场馆医疗点建立实时联动机制,对涉赛人员及工作人员开展每日健康监测,并在各医疗点配置呼吸道、肠道、蚊媒快检试剂1000份,确保异常症状第一时间预警。
物资保障方面,提前运输10大类18小类3000余种物资到场馆内,同时调动“移动P2检测车”和“疾盾巡检车”运至场馆红区内,构建“即时采样—快速检测—结果反馈”的现场应急检测闭环。
在卫生监督方面,组建专项保障团队对省奥体中心开展多轮公共卫生巡查,重点监测室内空气、饮用水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等,确保各项指标符合标准。关键区域实施每日巡查,为开幕式顺利举行提供持续、稳定的公共卫生保障。
团队还建立起医疗机构药源性兴奋剂事件“市级—区级—定点医院及医疗站点”三级责任体系。对在省奥体中心参与保障的医护人员进行严格培训并考核,所有医疗站点均张贴醒目的接诊告知,确保开幕式各点位医疗卫生保障各环节用药安全可控。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五运会开幕式医疗卫生保障各项工作已圆满结束,但这是十五运会的起点,接下来市卫生健康委将瞄准赛事侧与残特奥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持续发扬优良作风,认真复盘,提炼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广州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与方法,全力以赴为后续赛事保驾护航。
(郑达治 龙华连)
栏目:护航十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