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为医护人员点赞
74岁的吴伯转入东莞市洪梅医院护理院,从简单的抬腿到离床活动,运动强度一点一点增加,本以为再也站不起来的吴伯在入院4个月后实现了独立行走,重拾生活信心。在洪梅医院护理院,这样温馨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有许多患者从最初的卧床不起,到能够坐起来,再到成功走出病房,最终康复重返家庭。
“老有所医”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基础。2016年洪梅医院入选东莞市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并以此为契机,先后投入建设改造资金近3亿元,将一所乡镇卫生院蝶变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与医养结合于一体的二级综合性公立医院,贯通“预防-治疗-康复-照护-安宁”全周期服务链。目前,医疗区开放床位250张、护理院248张,床位使用率98.79%,平均年龄84岁,最高龄101岁,稳居全省前列。
实施专业化“医养”服务
以“党建聚合力,服务暖人心”为理念,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医院率先打造“医院+护理院”两院一体管理模式,从顶层设计、人才建设到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打造专业化“医养”服务,有效解决当地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问题。
护理院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在全市物色选拔实力和资质较强的护理能手担任医院支部书记,保障专科医疗建设和“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注重专科医护人才引进,通过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引进等方式,引进骨科、中医科、呼吸科等专科人才95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高层次人才9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创历年新高。
实施“党建+业务”融合服务,创新开展“党员领办重点医疗项目”,领办重点医疗项目30余项,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服务氛围。针对认知功能减退的老人,护理院创新开展构建“5+3”认知症医护特色服务,成立“镇域紧密型医联体”,建成镇域居民“10分钟就医圈”;创新开设“医养结合门诊”“互联网+医养服务”等多元医养服务。坚持中医特色治疗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开展中药汤剂、针灸、中医药膳等特色医疗服务项目,最大限度改善老年人生存质量和医疗体验。
提供全方位“护养”保障
为了给予老人全方位护理保障,护理院以“医养一张床”模式,用专业团队与闭环服务,打破了医疗与养老的壁垒。不仅组建由党员担任小组长的认知障碍、伤口造口、安宁疗护等8大护理特色专科小组,还组建由党员担任队长,由医师、护师、心理咨询师、康复理疗师、社工师、养老评估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等多学科组成的9师团队,为老人提供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分级护理服务。
一方面划分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照护四种生活服务区域,满足老人不同照护需求的同时,实施“防护-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整合性闭环护理服务,实现“一张床”一站式全方位照护。另一方面“9 师团队”通过建立标准化护理流程和操作指南,定期开展多学科会诊和个案讨论,为每一位老年患者制定科学、全面的照护计划。近三年,累计服务失能、半失能长者3万人次,满意度保持99%以上。
此外,护理院还引进慢病管理系统,整合电子病历、远程监控、健康档案等功能,实现老人健康数据实时监控管理,推动床位周转率提升20%,慢病患者病情控制率提升30%,并发症发生率下降至15%,开展“医养结合门诊”患者住院率降低15%。针对临终老人,护理院又创新开展“安宁疗护”“舒缓医疗”服务,开通24小时安宁热线。组建由心理医生、护士、党员志愿者等组成的专业团队,创新开展中医康健、营养膳食、音乐治疗、心理疏导等特色服务,为临终患者提供全方位照顾。
打造“五位一体”享老家园
围绕社交、运动、饮食、文化、健康五大核心需求,配置专业评估、康复训练、营养配餐、接待、娱乐五大中心,打造“五位一体”享老家园,营造了温馨舒适的医养环境,护理院率先推出服务“家文化”建设,提供“赋能训练”“远程问诊”等特色服务,每月组织8场次以上康乐活动,月均参与率超150人次,入住老人满意度达98%以上,真正实现了让老人安享晚年。
拓展志愿助老服务也是护理院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一环。通过设立志愿助老“爱心余额宝”,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引导年轻人、长者家属、社会志愿者广泛参与,组建联合关怀服务团队提供助老上门服务,指导日常护理照料。设立家庭支持热线,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利用党员志愿服务日、节假日,开展“爱心家访”“暖心陪伴”等关怀互动,形成“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为老服务”新模式,有效缓解老人焦虑孤独情绪。目前党员志愿助老队伍发展到100人,服务时长累计超过3000小时,受到广泛好评。
(作者单位:东莞市洪梅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