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心脏规律跳动时,若突然出现一次“提前”的跳动,类似“抢拍子”,这种现象称为早搏。正常心跳节奏如“咚哒——咚哒——”,而早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25-10/27/018677.html

等待处理…

心脏“抢拍” 早搏的应对之道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谢慧文
2025年10月27日

心脏规律跳动时,若突然出现一次“提前”的跳动,类似“抢拍子”,这种现象称为早搏。正常心跳节奏如“咚哒——咚哒——”,而早搏时可能表现为“咚哒——咚哒——咚哒咚哒——”,其中提前出现的“咚哒”即为早搏。

早搏的表现与成因

单纯一次早搏可能无明显不适,但连续出现时,可能引发心慌、心悸、头晕、胸闷等症状;也有部分人无任何表现,仅在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发现。

早搏的成因可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类:

功能性早搏(良性早搏):多见于健康人群,多为一过性,常由劳累、紧张、失眠、饱食、体位改变,或吸烟、饮酒、喝浓茶等因素诱发。

病理性早搏: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也可由药物副作用(如奎尼丁、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或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时的机械刺激引发。

据统计,约60%的健康人一生中曾出现过早搏,几乎所有心脏病患者都可能发生早搏。

早搏的危害与治疗原则

从健康角度而言,即使偶尔出现早搏也属异常,但功能性早搏通常不危及生命。不过,若早搏频发(每分钟超过6次或每小时超过30次)、症状明显,或合并器质性疾病,则需高度警惕。

早搏的危害性往往取决于背后的病因:多数早搏无致命风险,及时调整生活状态后可自行缓解;但频繁早搏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诱发严重心律失常,长期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甚至引发心衰,尤其对于合并心肌病、冠心病、心衰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治疗需遵循以下原则:

多数早搏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好转;若早搏持续频繁发作、症状明显,或已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需及时干预,包括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射频消融术。

早搏的信号意义与疾病关联

早搏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提示可能存在健康问题,但未必由心脏异常直接导致。确诊需排查多种诱因:先检查内分泌(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刺激心跳加速引发早搏),再排查心脏本身病变,同时关注睡眠、精神压力等因素——神经系统过度紧张也可能向心脏发出错误信号。

需注意的是,早搏不等同于心脏病。健康人也可能出现早搏,仅当早搏频繁发作、诱发恶性心律失常,或导致心脏形态结构及功能改变时,才可能与心脏病相关。

早搏的预防措施

早搏的预防措施需针对不同诱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于功能性早搏,应注重改善生活习惯,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失眠、疲劳及消化不良,减少吸烟、饮酒和浓茶摄入;同时坚持适度运动,每周规律锻炼以增强心肺功能、控制体重,避免肥胖;饮食上需坚持低盐低脂、清淡原则,避免暴饮暴食,多摄入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注重膳食合理搭配。

对于病理性早搏,首要任务是明确病因,及时与医生沟通,排查诱发早搏的具体疾病并对症治疗;同时需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积极治疗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原发病,维持心脏正常功能,从根源上预防早搏发生。

总之,出现早搏后不必过度焦虑,应保持乐观心态,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并非所有早搏都需药物或手术治疗,科学应对才能更好地维护心脏健康。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