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顿岗镇卫生院

▲用新设备给患者检查
2025年8月,韶关市始兴县顿岗镇卫生院脑卒中救治站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当地基层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迈入新阶段。为确保建设实效,顿岗镇卫生院紧扣“医防融合,中西结合,防治并重”12字方针,通过多维度发力,成功打造“设备沉底、专家下沉、服务贴身”的基层急救与健康服务新模式,让“百千万工程”的健康红利直抵群众“家门口”,切实提升了辖区居民的就医获得感与幸福感。
重防治:从源头降低健康风险
“预防难、看病远、识别晚、检查难……”针对辖区民众的就医痛点和防治难点,顿岗镇卫生院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纽带,在慢性病防治领域,构建“科普宣教+免费送药”双轨模式。一方面,组建以副主任医师为核心的健康科普讲师团队,常态化开展专题宣教;另一方面,聚焦慢性病患者群体,设立慢性病诊室,由副主任医师牵头组建随访团队开展定期巡访,并提供免费送药服务。
据统计,今年1~8月,顿岗镇“零距离”服务守护慢性病患者健康,累计开展健康讲座14场,投入送药资金26万余元,减免群众费用8万余元,直接惠及患者7559人次。其中慢性病专项讲座8场,内容聚焦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高危疾病,全面覆盖预防知识、规范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等关键环节。此外,还依托门诊电子屏、宣传栏等阵地持续推送健康资讯,推动居民慢性病认知率从1月的52%跃升至8月的85%。
在脑卒中早筛早识环节,顿岗镇卫生院搭建“精准识别+闭环管理”防控体系,在门诊大厅设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区,依托预检分诊环节对就诊群众进行初步筛查,识别脑卒中可疑患者后,立即按规范流程引导至专属脑卒中诊室进一步诊断,构建起“早发现、早诊断、早转诊、早治疗”的全链条管理机制,从源头压缩救治响应时间,切实筑牢辖区居民的第一道健康防线。
强服务:以脑卒中为抓手实现“三提升”
作为始兴县医疗资源下沉、服务能力升级的试点,顿岗镇卫生院以脑卒中救治为契机,聚焦硬件迭代、流程优化、能力培育,探索“资源统筹、技术协同、能力共建”的基层医疗发展路径。硬件保障上,依托县域医共体资源整合和资产盘活优势,顿岗镇卫生院成功接收医共体总医院调拨的CT设备价值500余万元,并专项投入35万余元完成CT机房的标准化改造与搬迁,彻底填补了顿岗镇影像诊断领域的空白;诊疗服务上,打造“诊断-转诊-康复”全链条中西医协同体系。
具体来说,就是探索构建“基层拍片、县级阅片”的远程协作模式,由顿岗镇卫生院完成CT影像采集后,实时上传至县医共体总医院,由上级专家远程阅片并出具诊断报告,同时急性期救治环节,依托快速诊断,立即启动120急救分站转运机制,通过救护车第一时间将患者送达县脑卒中救治中心,最大限度抢抓“黄金救治时间”;康复期服务环节,由顿岗镇卫生院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将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与西医康复训练有机结合,为病情稳定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提供便捷可及、经济实惠的康复服务,既减轻了辖区民众的经济负担,又实现了顿岗镇卫生院硬件与救治效率的双提升。
此外,在能力提升上,以脑卒中救治为重点,常态化推进“专家下沉+本土培育”双轮驱动。一方面由市县两级医疗专家与顿岗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一起组建联合服务团队,定期开展免费问诊、病历解读等惠民服务,全年累计服务超千人次;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查房、典型案例研讨等实战化培训,强化脑卒中早期识别、“中风120”快速判断法等核心技能,着力打造“留得住、能战斗”的本土化急救队伍,全面提升镇域脑卒中诊疗服务水平。
见实效:为基层健康服务注入新动能
试点以来,在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实践中,顿岗镇卫生院以县域医共体为纽带,通过医疗、公卫、急救多体系深度协同,将“百千万工程”的健康实效转化为民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一方面诊疗服务效能持续释放。自顿岗镇卫生院脑卒中救治站挂牌运营以来,累计完成CT检查近200人次,成功确诊并及时转诊脑卒中患者22例,同时升级的硬件设备全面服务于其他疾病诊断,带动了整体诊疗水平的显著提升,辖区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大幅增强,“小病在基层”的就医格局逐步形成。截至2025年8月底,顿岗镇高血压患者建档达1025人,规范管理率达89.07%,血压控制率87.61%,控制率较2024年提升21.37个百分点;2型糖尿病患者建档370人,规范管理率为92.7%,血糖控制率为68.65%,控制率较2024年增长19.21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县域急救效率显著优化。依托县域120应急救护指挥中心信息系统,顿岗镇分院与县医共体总医院构建起“信息实时互通、数据无缝衔接”的协同机制,打造“发现-检查-转诊-救治”全流程快速响应链条。这一模式与全县4个乡镇急救分站形成联动合力,推动全县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大幅缩短的同时,乡镇胸痛单元创建注册覆盖率实现100%,省级验收通过率达70%,县域急危重症救治网络愈发坚实。
(作者单位:始兴县卫生健康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