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站镇卫生院导诊台摆放着急性胸痛患者优先标识
近日,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公布2025年度第三批次胸痛救治单元验收结果,英德市下太镇、波罗镇、横石水镇三家卫生院成功通过省级验收。至此,英德市规划建设的25家镇(街)卫生院胸痛中心(救治单元)全部完成创建并通过验收,标志该市胸痛救治单元实现全域覆盖,形成一张高效、规范的急性胸痛救治网络。
全域贯通 全面覆盖
7月2日,距离英德市区70公里的大洞镇卫生院接诊了一名58岁的胸痛患者。分诊护士按照新流程迅速将其引导至胸痛救治单元,医生在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解读并上传至区域平台,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上级专家立即通过平台远程确认,指导治疗。卫生院团队在27分钟内完成转诊准备,通过绿色通道将患者转送至英德市中医院导管室进行急诊PCI手术。因早期识别准确、干预及时、转诊高效,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乡镇卫生院作为群众就医的首站,其救治能力直接关系到急性胸痛患者的预后。英德市将胸痛救治单元建设作为提升基层急救能力的重点任务来抓,截至今年10月,全市所有应创建的镇(街)卫生院胸痛救治单元均通过省级验收,实现“全域打通、全面覆盖”。
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协同效能,英德市人民医院牵头,联合区域内各胸痛中心及救治单元,于7月4日成立英德市胸痛中心联盟。联盟的成立标志着英德胸痛救治工作从单点建设迈入网络化、规范化、同质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通过紧密协作,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同质和流程统一。
依托胸痛中心联盟,英德市建立了覆盖全市的远程会诊平台,形成“基层首诊—远程会诊—快速转运—高级救治”的闭环管理模式。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第一时间即可获得心电图等关键检查,数据通过平台实时上传至上级胸痛中心,专家远程指导,确需转诊的患者立即启动绿色通道,绕行急诊,直接送入导管室,最大限度缩短心肌缺血时间。
优化流程 强化培训
英德市胸痛救治体系的建设不仅注重“布点”,还注重“联网”与“赋能”。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基层救治效率与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去年12月7日晚,59岁的卢先生因腹痛前往青塘镇卫生院就诊。医生迅速为其完成心电图,19时18分上传至市胸痛中心,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风险极高。青塘镇卫生院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排除禁忌症并取得家属同意后,于19时38分开始使用第三代溶栓药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并于溶栓后迅速将患者转往英德市人民医院接受后续PCI治疗。从诊断到溶栓,决策果断、操作流畅,为患者康复打下坚实基础。
基层溶栓为猝死防治抢抓了先机。尽管溶栓后患者仍需转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但基层医疗机构作为急性心梗救治的“第一站”,通过规范流程和快速响应,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以前乡镇卫生院缺乏相应能力,很多心梗患者需送到市区医院,易延误救治时机。如今,英德各乡镇卫生院都已具备溶栓能力。”英德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基层卫生院胸痛救治能力的提升,得益于英德市近年来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县级医疗骨干“下沉”指导、基层医生“上派”培训,基层识别与处置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以来,英德市医共体牵头医院的胸痛中心专家团队累计深入基层开展专题培训70场,覆盖近千名基层医护人员。培训内容紧贴实战需求,涵盖胸痛快速识别、心电图判读、规范溶栓、心肺复苏等核心技能。系统化、常态化的培训使基层医疗机构的应急反应与初期救治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经过数年努力,目前英德市已建成高水平的胸痛中心枢纽,包括英德市人民医院、英德市中医院2家“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东华镇中心卫生院1家“国家基层版胸痛中心”,以及浛洸镇中心卫生院1家“广东省基层版胸痛中心”。
(作者单位:英德市卫生健康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