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无辣不欢的“江西老表”,2020年考研选择广州纯粹是为了满足吃货的野心。在我的认知里,“好吃”等于“够辣够味”,直到第一次喝到广州的老火汤——清澈的汤底飘着2片瘦肉,没有辣椒却鲜得让我舌头打颤。这场味蕾的“文化冲击”,彻底颠覆了我对美食的认知。
在江西老家,我们的餐桌上永远少不了三样:辣椒、腌菜和重油。妈妈总说:“没有辣椒怎么下饭?”而广州同事的饭盒里,白灼菜心、清蒸鱼、老火汤的搭配让我暗自嘀咕:“这能吃得下饭?”直到体检报告亮起红灯,我才开始认真思考两种饮食方式的差异。
记得初到广州时,我被早茶桌上的“阵仗”吓了一跳:六个人点八样点心,每样只尝一两件,配着热茶慢聊。这与我在老家“大碗吃饭、大口吃肉”的饮食习惯截然不同。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些看似吃不饱的广州同事,个个精神抖擞,身材匀称。
我的健康启蒙老师是楼下肠粉店的老板辉哥。有次看我狼吞虎咽吃完两份重辣肠粉,他笑着递来一杯普洱茶:“后生仔,食七分饱最舒服。食辣系刺激,但日日刺激个胃,边个顶得顺?”辉哥教会我广式饮食的黄金法则:1.小份多样:一盅两件,营养均衡;2.辣椒适量:品食材本味;3.适时饮茶:帮助消化。三个月后,我惊喜地发现,体重轻了5斤,皮肤变好了,脸上也不再长痘了。
在江西老家,“运动”意味着专门抽时间去健身房,在越秀区老巷子里,我发现了广州人“吃动平衡”的奥秘。买菜即健身:阿姨们宁愿多走两个街口,也要买到最新鲜的菜;饮茶带散步:老人家喝完早茶必定去公园行个圈;楼梯信仰:很多老广坚持“能走楼梯绝不坐电梯” 。
我的健身教练阿杰就是典型广州仔,他说:“我哋唔使刻意健身,行路饮茶、买菜煮饭,已经够运动量。”这彻底颠覆了我对运动的认知——原来健康可以这样融入生活。
现在的我,学会了“赣粤融合”的健康模式:把江西炒粉的油减半,加入广式虾仁和菜心;用蒸代替炒,辣椒从主料变成调味点缀;学会煲汤,给老家的父母寄去五指毛桃汤料包。最让我自豪的是,去年回家乡时,我用广式理念给父母设计了一套“改良版”饮食运动方案:把红烧肉的肥肉部分换成梅菜扣肉;每餐加一道时令青菜;饭后一起散步聊天代替看电视。半年后,父亲的高血压改善了,母亲也说关节不像以前那么痛了。
五年的广式生活,让我这个“江西老表”既保留了吃辣的快乐,又学会了清淡的智慧。现在回老家吃饭,我会主动要一碗白米饭配清炒时蔬,再佐以少许辣椒酱——这才是真正“食得咸鱼抵得渴”。广州教会我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可持续的健康哲学:尊重食材,量力而食,吃动平衡。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