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带领居民练习八段锦
广州市白云区新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新市社卫中心”)的会议室里,工作人员正查看智能回访平台的数据:“这组儿童疫苗接种回访,240多人成功接通196次,满意度基本在4到5分。”她语气欣慰。
今年截至9月19日,该街道通过智能语音外呼系统累计邀约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居民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体检项目12675人次,接通8636人次,实际参加体检3210人;同时完成相关人群回访1449人次,满意度达100%。
从2021年至今,4年间,新市社卫中心的人工智能应用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形成“互联网+居民健康管理”特色模式,其经验已在白云区推广。
突发事件催生“智能援军”
2021年,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疫苗接种通知成了难题。新市街约11万居民需在短期内完成动员,中心能抽调打电话的人手仅二三十人,日均却要处理超4000通电话。新市社卫中心副主任易海连回忆,当时一边要兼顾日常门诊和应急防控,一边还要应对海量的通知任务,光靠人工难以支撑。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互联网+医疗”的思路涌上心头。经过多方调研,新市社卫中心引入深圳某科技公司的“智能语音机器人”。据介绍,该企业此前已与省疾控部门有过合作,在医疗场景的适配性上具备优势。
“智能援军”的到来,迅速缓解通知压力。2022年6~9月,机器人外呼6551人次,接通4388人次,节省人工180多小时,成功邀约体检896人,占目标人群20.42%。医护人员得以从繁琐的电话通知中解脱,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诊疗和健康指导中。
随着防控进入常态化,智能语音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不断拓展,从疫苗接种通知,延伸到老年人体检提醒、慢性病随访、居民健康档案复核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环节,成了基层医护人员的“好帮手”。为了更好地服务本地居民,中心还提升机器人粤语识别能力,结合家庭医生团队的训练,完善语料库和对话知识库。
从智能外呼到数据打通 服务持续升级
新市街的创新实践很快引起区级关注。白云区在此基础上推广建设“一体化回访平台”,嵌入公卫系统,实现名单抽取、自动外呼、结果反馈全流程管理,覆盖全区重点人群回访需求。该平台的使用,使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样本量更足、代表性更强,降低了因样本偏差导致评估失真的可能性。
然而,当大量数据通过“智能助手”汇聚,新的挑战随之而来:不同业务系统、标准各异的数据,如何有效打通并转化为服务居民的能力?
为破解数据壁垒,中心引入居民健康档案智能助理系统。该系统运用数据搬运技术(RPA/IPA),模拟人工操作,抓取体检、建档、疫苗等不同系统的数据,实现数据自动化搬运,完成从数据源获取、人机对话任务执行、业务结果分析到录入的闭环,显著提升效率。
居民小敏(化名)对服务升级感触很深。2017年,她因感冒就医而签约新市社卫中心家庭医生服务,自此便成了中心的“常客”。“现在每年会接到1到2次智能语音电话,核实健康档案信息,询问基础疾病。并不觉得打扰,反而感觉是一种健康关怀。”小敏说。
前些天,小敏因月经周期不规律,打开“穗好办”小程序找到签约医生,咨询调理方法。这样的操作她已习以为常,但她仍记得2017年刚签约时的情景:“那时候签的是纸质协议,厚厚一摞档案,查找不方便还怕丢。现在电子签约很方便,能随时查看签约医生信息、服务内容,在线预约挂号也不用排队。”
小敏说到的电子签约,是新市社卫中心2022年上线的“5G健康签”数字家医解决方案。居民手机操作就能完成签约,不用来回跑。据了解,以往签约需居民填写纸质表格,工作人员还要将信息分别录入公卫、医保系统,重复劳动多且容易出错。电子签约不仅节省时间,也减少了数据录入误差。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新市社卫中心的“5G健康签”已并入广州“社区通”平台,对接“穗好办”小程序,实现快速签约、履约、健康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据统计,广州市级平台自2024年试点上线以来,截至今年8月中旬,累计签约量已达827.9万人次。
技术背后是“人”的温度
“我们做人工智能应用,是为了节省人力,让医务人员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居民,让服务更有温度。”易海连强调。
试用智能外呼系统时,团队曾收到居民抱怨。有位老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智能语音机器人按预设流程分别打电话询问,老人不耐烦地跟中心反馈:“刚问完高血压又问糖尿病,能不能一次性问完?”团队立即优化话术,将多种问题融合到一次呼叫中,避免重复打扰。
此外,医护人员开展体检、慢性病随访等面对面服务时,会引导居民关注并接听智能外呼电话,提升应答率与配合度。针对年轻人偏好电子问卷的特点,系统增加扫码填写功能,提升数据收集效率,形成“语音外呼+电子问卷”多渠道反馈机制。同时,新市社卫中心建立人工复核机制,智能外呼中满意度低于3分的记录,安排医务人员回访,了解居民具体需求和意见,及时改进服务。
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医生与居民之间的信任尤为重要。
新市社卫中心全科医疗部部长钟秀丽是一名儿科医生,她的微信好友里有1000多名签约居民,常联系的有200多人。通过“线上咨询+线下诊疗”,她赢得不少居民信任。有一个四孩家庭,从第一个孩子小时候起就找钟秀丽看病,后来孩子父母、奶奶,甚至他们的亲戚朋友有健康问题,都会找她咨询。“有次大娃出现咳嗽伴气喘,家长急得微信找我。我根据孩子的情况,指导家长如何使用雾化药物,告诉他们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去医院。后来孩子的症状得到缓解,家长特别感激。现在,我们不仅是医患关系,更像是朋友。”钟秀丽笑着说。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人工智能在基层医疗中的应用仍面临挑战。
应答率逐渐下降是一个明显问题,一方面是受“骚扰电话效应”影响,居民对非人工呼叫的接受度降低。此外,人工智能在处理复杂问题方面能力不足,难以应对居民多样化的健康咨询需求。易海连认为,更深层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顶层设计支撑。智能助理系统能打通的多是小范围数据,“涉及数据量大、系统差异大的大平台信息壁垒,单靠基层单位这一个‘点’很难突破,需要更高层面推动。”
尽管如此,新市社卫中心的探索并未停歇。目前,中心正推进老年人体检信息化系统建设,计划对接B超、心电图等设备数据,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体检数据自动集成与报告生成。
正如易海连所说,社卫中心只是一个点,但如果每个点都能发光,最终将汇聚成照亮整个行业的光芒。
(作者单位: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 新市社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