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诊现场
从一度陷入医疗服务单一、群众信任度不高的发展困局,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群众认可度满意度持续上涨,英德市以改革破题、用创新开路,巧妙运用“中医康复”与“医防融合”两把“金钥匙”,成功破解基层医疗发展难题。
做强中医康复
过去,英德市基层卫生院常面临“大病治不了、腰腿痛等小病不会治”的尴尬处境。相较于与上级医院拼设备、比规模,英德市另辟蹊径,将目光转向了需求旺盛、特色鲜明的中医康复服务。
自2015年开始,英德市着力推进卫生院中医馆建设,一方面引进专业中医人才、培养本土医疗骨干,为中医服务注入“人才活水”;另一方面配齐必要的中医诊疗设备,让中医技术有“用武之地”,逐步将基层卫生院的中医科从辅助科室建设成为核心骨干科室。
“大洞镇是英德最偏远乡镇,过去很多患有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慢性病等问题的居民,不得不于七十公里外的市区医院往返奔波。”大洞镇卫生院院长刘剑飞回忆道。为解决偏远乡镇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英德市卫生健康局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从二级医院九龙镇卫生院选派优秀医生帮扶大洞镇卫生院。
“去年谭湘云医生来后,带来了皮内针、手指点穴、中医熏洗等中医适宜新技术,我院中医服务能力与业务量实现显著提升。”刘剑飞难掩兴奋,“今年前8个月,中医科业务量比去年同期翻了三倍。”如今,走进大洞镇卫生院中医馆,浓郁的中草药香沁人心脾,针灸、推拿、艾灸、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一应俱全,成了当地群众家门口的“健康驿站”。
“不用出远门,在镇上卫生院就能做康复治疗,医保报销比例还高,又方便又省钱。”一位正在接受针灸治疗的村民高兴地说。
截至目前,英德市有25家基层卫生院建设了中医馆。中医康复服务的开展,不仅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也为基层卫生院带来稳定的病源和口碑,成为吸引患者的“磁石”。
做细做实医防融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行十几年来,英德市部分老年群众曾抱怨“年年抽血体检,却查不出什么大问题”。对此,英德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医防融合”内涵,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走过场”变为“真管用”。
英德市首先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组建由临床医生、公卫医生、护士、乡村医生等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明确要求团队每月进村入户,为签约居民,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定期随访、健康监测、用药指导和生活方式干预;对有转诊需求的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实现便捷转诊。
“以前觉得家庭医生只懂‘防’,不懂‘治’,现在才知道他们能看病、会开方。”桥头镇一位老人的话,道出了当地群众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看法转变。今年以来,桥头镇卫生院派出年资较长的临床医生进村,面对面为老年人解读体检报告、分析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彻底扭转了家庭医生团队“重防不重治”的印象。
鱼湾卫生院的“医防融合”实践同样亮眼。今年,该院推行“细管理,强服务”改革,对内细化医疗管理,通过增设慢病一体化门诊,制定医疗总值制度,建立中西医融合诊疗制度和联合自查机制,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和医保政策执行流程,邀请专家开展教学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等,进一步提高诊疗能力;对外加强服务,开展“中医夜市”进农村、院长进村科普宣讲、中医进村入户义诊、健康小课堂等活动,将服务“关口前移”,把中医药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在镇上卫生院住院,治气喘和做腰痛理疗能一起办,效果不比市区医院差,以后再也不用跑远路了。”一位在鱼湾卫生院住院的慢阻肺老人说。得益于系列改革,鱼湾卫生院中医科业务量有大幅度提高,同比增长85%,群众信任度显著提升。
中医“治未病”理念与公共卫生预防保健职能高度契合,康复服务更是慢性病管理的关键环节。英德市将二者深度融合,有效盘活卫生院资源。
英德这种“以防促医、以医固防”的医防融合模式,实现了对居民健康状况的长期、连续管理,让潜在的疾病风险得以及早发现和控制,有效防止“小病拖成大病”,让基层卫生院从“单纯治病”升级为“全面健康管理”,筑牢乡村健康“防护网”。
“中医康复”强特色、“医防融合”固根基,两把“钥匙”相辅相成、同向发力,彻底激活英德市基层医疗的“一池春水”。
(作者单位:英德市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