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您是否注意到身边老人出现过类似情况:刚说过的话转头就忘,熟悉的事情突然不会做,性格变得暴躁多疑,甚至出现行为异常?这些看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25-09/22/018579.html

等待处理…

警惕阿尔茨海默病 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董青 马晓萌 甄晓洲
2025年09月22日

您是否注意到身边老人出现过类似情况:刚说过的话转头就忘,熟悉的事情突然不会做,性格变得暴躁多疑,甚至出现行为异常?这些看似“老糊涂”的表现,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的早期预警信号。该病是引起中老年人痴呆的最常见原因,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对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也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老年期痴呆的首要病因。

它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其主流观点认为与β淀粉样蛋白(Aβ)和微管相关蛋白(Tau)在脑内异常沉积、引起神经元损伤和神经功能缺损有关。

这两种病理改变可早在临床症状出现前15~20年就开始积累,逐渐导致神经元损伤、突触丢失和脑组织萎缩,最终引发记忆、语言、执行功能等多维度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是遗传、环境与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其主要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和可控两类: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65岁(风险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有痴呆家族史(尤其一级亲属患病)、携带APOE ε4基因型;可控因素包括低教育水平、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压力或情绪应激、慢性炎症、睡眠障碍、社交孤立、缺乏认知刺激、听力下降(近年研究证实为独立危险因素)。及早识别并干预可控风险因素,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十大信号预警认知衰退

当身边老人出现以下10种表现应引起高度重视:1.记忆力减退影响日常生活,近期记忆明显衰退,如反复询问相同问题、忘记重要约定、做饭时忘记是否放盐或关火,且经提醒也无法回忆;2.难以完成熟悉任务,原本熟练的日常活动(如穿衣、使用家电、做饭)变得困难,甚至无法独立完成;3.语言表达困难,难以找到合适的词汇,说话断续、内容模糊,他人难以理解其表达意图;4.时间与空间定向障碍,无法判断日期、季节或所处地点,容易在熟悉环境中迷路,对复杂路线感到困惑;5.多疑、妄想或幻觉,无端怀疑家人偷窃财物、怀疑配偶不忠,甚至出现视幻觉或听幻觉,声称看到或听到不存在的人或声音;6.判断力下降,行为不合常理,如夏季穿厚衣、将食物放入冰箱以外的不适当位置(如把吹风机放进冰箱);7.理解与注意力下降,难以跟上他人谈话节奏,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处理复杂信息;8.性格与情绪改变,原本温和的性格变得易怒、焦虑、抑郁,情绪波动大,可能出现无缘无故的责骂或哭泣;9.主动性减退,社交活动减少,不愿与人交流,对以往爱好失去兴趣,常独处、自言自语;10.行为异常,出现不合时宜的行为,如言语粗俗、性欲异常增强、当众脱衣等。若出现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且呈进行性加重,应高度警惕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尽早就医排查。

如何实现早期诊断?

由于Aβ和Tau蛋白的沉积早于症状出现多年,若等到记忆明显下降才就诊,脑部病变往往已较严重,治疗效果有限,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是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的关键。随着医学技术进步,该病已进入“精准诊疗”时代,可通过以下手段实现早期、客观诊断:1.生物标志物检测,包括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测Aβ42、总Tau、磷酸化Tau等指标(准确性高)、利用近年发展迅速的血液生物标志物如p-tau217进行初步筛查(无创、便捷),以及通过特异性示踪剂如Aβ-PET、Tau-PET直观显示脑内异常蛋白沉积(费用较高);2.神经心理评估,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等标准化量表(MoCA),评估记忆、语言、执行功能等认知维度;3.影像学检查,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观察海马体萎缩等脑萎缩模式辅助诊断。

专家建议,对于有家族史或出现早期症状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认知功能筛查,必要时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争取在疾病早期阶段介入。

把握干预的“黄金窗口期”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尚无根治手段,但规范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体治疗方式包括对症治疗、对因治疗和非药物干预。对症治疗主要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如多奈哌齐(Donepezil)、卡巴拉汀(Rivastigmine)、加兰他敏(Galantamine)、美金刚(Memantine),这些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认知功能和行为症状,但无法阻止疾病的病理进程;对因治疗方面,近年靶向Aβ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取得突破,仑卡奈单抗(Lecanemab)作为新型抗Aβ单抗,可结合并清除脑内可溶性Aβ聚集体,延缓病理进展,临床研究显示其能显著减缓早期患者认知功能下降速度,还可在部分患者中改善临床症状,目前该药已在我国获批用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非药物干预则包括认知训练(如记忆游戏、语言练习)、规律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健康饮食(如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的地中海饮食)、严格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降压、降脂、控糖)、维持社交活动(如参与社区活动、与家人朋友互动),综合干预有助于延缓患者的功能衰退。

阿尔茨海默病并非“正常衰老”,而是一种可防、可干预的疾病。从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到生物标志物的精准诊断,再到对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医学界正不断突破认知边界。专家提醒: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于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改善预后极为关键。若您或家人出现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等异常表现,切勿简单归因于“年纪大了”,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的神经内科或记忆门诊就诊,把握疾病干预的“黄金窗口期”,为大脑健康赢得更多时间。

▲设计 廖香莲 编创 唐诗扬 朱琳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