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医疗队队员指导读片
▲援疆医疗队在当地义诊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五团(以下简称“四十五团医院”),一支来自广州市海珠区的援疆医疗队,带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从制度建设、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发力,改写着边疆群众“大病远途转诊”的历史。
制度先行 筑牢医疗服务根基
规范的制度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石。医疗队抵达四十五团医院后,由具有援非工作经验的副主任医师赖幸挂职副院长,从管理角度强化梳理各项工作。参照广州优质医院的管理经验,结合四十五团医院实际情况,援疆医疗队协助医院梳理强化十八项核心制度。从急诊急救的标准化抢救路径,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模式,再到慢性病管理的规范化流程,每一项制度都明确了“谁来做、怎么做、何时做完”,让医疗服务有章可循。
为助力医院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医疗队以等级评审标准为导向,全面规范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广州市海珠区卫生健康局与四十五团医院工作交流线上视频会议”,深入研讨医院整体建设方向,广东省基层卫生协会会长王家骥教授现场调研指导,为医院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精准帮扶 推动医疗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曾有一位80多岁的维吾尔族老人,唇甲发绀、全身浮肿,被送进四十五团医院时,高流量吸氧情况下血氧仅85%,情况危急。当地医生曾考虑转院,但在当地帮扶的海珠援疆医疗队队员、副主任医师邓创豪详细评估后认为,患者长距离转诊风险极高,并立即与团队制定方案对症治疗。老人很快脱离危险,最终成功康复出院,避免了反复住院和长途转诊之苦。
这样的医疗帮扶案例在四十五团医院不胜枚举。针对当地急诊急救、呼吸疾病及外科诊疗等领域的薄弱环节,援疆医疗队实施“靶向”帮扶,推动医疗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让曾经“大病需远途转诊”的边疆群众,如今在当地就能得到救治。
在急诊急救方面,医疗队优化急诊科服务流程,建立标准化抢救路径,显著缩短抢救响应时间。累计接诊并指导门急诊诊疗5000余人次,成功抢救危重患者15例,实现急危重症患者救治“零延误、零差错”。
呼吸疾病是当地高发疾病,此前医院缺乏专业诊疗科室。邓创豪牵头建立呼吸科专家门诊,填补这一空白。他接诊的一位中年患者,长期不明原因咳嗽,被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却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生活。邓创豪凭借丰富经验,结合检查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经治疗,患者的慢性咳嗽“神奇消失”。此外,邓创豪还成功申报并启动《麦盖提垦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科研项目,推动疾病防治关口前移。
当地医院外科诊疗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援疆医疗队队员、副主任医师张锐乔开设外科专家门诊,推广先进技术与康复理念。一位维吾尔族小伙左下肢红肿多日未消,当地治疗效果不佳,张锐乔接诊后确诊为丹毒,改用敏感抗生素,患者症状很快得到明显缓解;针对一例下肢皮肤撕脱伤并踝关节骨折患者伤口感染,张锐乔与同事们制定精细换药方案,经过2周精心护理,患者伤口顺利愈合。
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
医疗队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着力培养当地医疗人才。他们开展各类培训28场,惠及辖区2.7万余人次,推广新技术、新项目30余项,通过“手把手”带教,提升当地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
同时,海珠区卫生健康局接收四十五团医院第一批三名医务人员(妇科、儿科护理、放射科)至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为期半年的进修学习,并建立可持续的轮训机制。通过“请进来”进修和“传帮带”培养相结合,帮助当地打造一支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的医疗骨干队伍。
如今,四十五团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患者在当地就能解决大部分健康问题。海珠区援疆医疗队表示,将以实际行动践行“百千万工程”要求,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助力边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作者单位:海珠区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