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排便间隔延长(超过3天)、粪便干结或排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25-09/15/018555.html

等待处理…

中医便秘防治法:辨证施治与自我调理相结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黄锦才 徐心怡
2025年09月15日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排便间隔延长(超过3天)、粪便干结或排便费力。正常人群通常每日排便1~2次或1~2日排便1次,而便秘患者常伴随食欲减退、口苦、腹胀、嗳气、下腹疼痛等胃肠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昏、头痛、易疲劳等神经官能症的症状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便秘者可能在左下腹部触及条状硬块,这通常是积聚粪便的乙状结肠。

四类病理机制

肠胃积热:多因体质燥热、过量饮酒、辛辣饮食或热病余热未清等耗损肠道津液,致粪便干结,肺燥肺热下移大肠亦属此类。

气机郁滞:常由情绪压力、久坐少动或外伤跌打损伤影响胃肠气机,引发大肠气滞、粪便滞留。

阴亏血少:多见于大病后、产后、年老体弱或过度劳累者,因气血阴津亏耗使肠道失于濡润,粪便燥结难下。

阴寒凝滞:因阳气不足、过食生冷或滥用苦寒药物损伤脾肾阳气,导致阴寒内结、肠蠕动减缓,形成冷秘。

中医外治有方法

针灸疗法:常取足太阴脾经的大横穴(脐旁4寸)与腹结穴(大横穴下1.3寸),配合电针疏密波刺激,以增强大肠蠕动,两穴位于大肠投影区,针刺可温中理肠、缓解排便困难。

艾灸调理:选取调理肠胃要穴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外开1横指),艾灸该穴能促进肠蠕动、改善排便功能。

刮痧或拔罐疗法:多选用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气海俞(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理气降逆、调和胃肠气机。

自我按摩法:包括两部分,大肠区按摩以掌根沿大肠解剖走向(腹部外周)顺时针按揉(注意方向正确)以促进排便,胃及小肠区按摩需双手叠放于神阙穴(肚脐),顺/逆时针揉按,力度以腹部温热为宜,可增强肠蠕动。

日常管理需注意

水分管理:每日饮水量应达3000ml,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避免口渴时才饮水,清晨空腹饮用温开水后适度活动,有助于肠道准备。

饮食调整:减少辣椒、花椒、白酒等辛热刺激性食物,避免加重粪便干结,同时增加粗纤维摄入,如菠菜、芹菜等新鲜蔬菜,促进肠道蠕动。

生活方式:避免久坐,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可促进气机流通,改善便秘。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