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作为人体至关重要的“代谢中枢”,肩负着代谢、解毒、免疫等关键功能,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肝炎这一隐匿性强、发病率高的疾病,正悄然成为威胁生命健康的“沉默杀手”。许多肝炎发病早期症状不显著,若未能及时干预,病情极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分类与传播途径
肝炎可从不同角度分类:按发病原因,有病毒性、药物性、酒精性、脂肪性和自身免疫性肝炎。其中,病毒性肝炎由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引起;药物性肝炎常见于长期服药或药物过敏者;酒精性肝炎因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损伤;脂肪性肝炎与肝脏脂肪堆积及肥胖、代谢异常相关;自身免疫性肝炎则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所致。按病程,分为病程6个月以内的急性肝炎和超过半年、可能迁延数年的慢性肝炎。按临床表现,有皮肤和眼睛发黄(因胆红素代谢异常)的黄疸型肝炎,无发黄但可能有乏力等不适的无黄疸型肝炎,病情危重可危及生命的重型肝炎(肝衰竭),以及长期炎症发展成的严重并发症肝硬化/肝癌。
传播途径方面,病毒性肝炎中,甲型和戊型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与饮食卫生密切相关,污染的食物和水源是主要媒介;乙型、丙型和丁型则主要通过血液(如输血、共用注射器)、性接触及母婴传播。而非病毒性肝炎(包括药物性、酒精性、脂肪性、自身免疫性)均不具传染性,其发病多与药物损伤、长期过量饮酒、代谢紊乱、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早防早治筑牢防线
肝炎的早期预防需从多方面入手:普通人群应每年进行肝脏相关检查,长期饮酒者、有肝炎家族史等高危人群需每3~6个月检查1次;同时推广指尖血快速检测技术,提升社区筛查的效率与便捷性,助力尽早发现隐匿的肝脏问题。疫苗接种是重要预防手段,甲肝疫苗建议食品从业人员、经常外出旅行者等高风险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已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新生儿需及时接种,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者等成人高风险人群应补种;戊肝疫苗则推荐老年人、慢性肝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接种,以降低发病风险。阻断传播链同样关键,要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做好饮食、饮水和环境卫生管理,阻断“粪-口”传播途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的新生儿需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传播;同时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针头等可能接触血液的器具,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接种疫苗,性行为中正确使用安全套,防控血液与性传播风险。
肝炎的早期治疗关键在于及时发现与规范干预:若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需高度警惕并及时就医检查,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
中西医结合提升防治效果
中医在肝病调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西医的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而中医的保肝调理则可从整体上改善患者体质,减轻肝脏炎症,延缓肝纤维化进程,降低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将中西医结合应用于肝炎治疗,可充分发挥二者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肝炎早防早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人、医疗机构和社会各方紧密联动。从日常生活方式的干预,到科学规范的治疗,每一个环节都是筑牢肝脏健康屏障的关键。高危人群务必定期进行体检筛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全社会应加大肝炎防治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公众对肝炎的科学认知水平,消除对肝炎患者的歧视,为肝炎患者营造一个理解、支持的社会环境。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让更多人免受肝炎之害,守护生命健康,拥抱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