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口腔健康至关重要,家长要重视从首次检查到换牙期的全程护理。孩子应在1岁内完成首次口腔检查,此时医生会评估其喂养方式、饮食习惯及口腔卫生状况,并提供针对性护齿指导。此后建议每半年复查1次;若孩子属于蛀牙高风险群体(如曾有多颗龋齿、爱吃甜食且口腔清洁不到位),复查间隔需缩短为每3个月1次,以便及时干预口腔问题。
多维度预防婴幼儿龋齿
预防婴幼儿龋齿需从多方面入手。科学喂养方面,6个月前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避免额外喂水和果汁;逐步减少夜奶频率,6个月后尽量戒除夜奶,防止奶液滞留牙齿表面滋生细菌。控糖与清洁方面,需严格控制糖分摄入频率(相同糖分多次食用危害更大),饭后食用甜食需及时刷牙;口腔清洁分阶段进行,未长牙时用湿纱布擦拭牙龈和舌苔,长出第一颗牙后使用硅胶指套牙刷或小头软毛牙刷,相邻牙齿萌出后需用牙线清洁邻面。同时,大人应避免用嘴试奶温、亲吻孩子口腔、嚼饭喂食或共用餐具,防止蛀牙细菌通过唾液传播。
刷牙工具的选择与使用要点
刷牙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有讲究。牙刷宜选刷头宽度约相当于2颗门牙、刷毛超软、手柄短粗防滑的款式,卡通造型或带音乐计时功能的产品可提高孩子配合度。牙膏优先选用含氟防蛀款,3岁前使用米粒大小,3岁后用豌豆大小,建议选择低泡、孩子接受的口味,品牌无须过度纠结,关键在于孩子能配合使用。需注意的是,孩子吞咽少量含氟牙膏安全无害,刷牙时可让其低头方便泡沫流出,刷完后用纱布擦净口腔并协助漱口;多数孩子4~5岁学会漱口后会有所改善,坚持刷牙是核心。
为牙齿穿上“防护衣”
窝沟封闭可为牙齿穿上“防护衣”,学校组织的相关项目值得参与。以广州市为例,自2011年起,该市对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实施免费六龄齿窝沟封闭,由指定医疗机构操作,家长凭回执带孩子前往即可,无须担心材料和效果,项目会有专家定期检查成功率和脱落率。乳牙若窝沟较深、蛀牙风险高,也需进行窝沟封闭,理论上乳磨牙完全萌出(约2~3岁)后即可进行,具体需医生评估孩子配合度。窝沟封闭并非一劳永逸,若孩子有吃粘糖、咬硬物等习惯会加速封闭剂脱落,建议每3~6个月检查1次,脱落或磨损后需及时重新封闭。
为牙齿加层“抗酸盾”
涂氟能为牙齿加层“抗酸盾”,是预防蛀牙的有效手段。氟可与牙釉质结合,增强牙齿抗酸能力,减少牙菌斑产酸,还能修复早期脱矿,显著降低患龋率。高风险孩子(爱吃糖、易蛀牙)建议每3个月涂1次,低风险孩子每6个月涂1次。涂氟操作简单无疼痛感,安全性高,只要用量规范,氟剂会快速凝固,少量吞咽对身体无影响。但需注意,涂氟后仍需配合刷牙、用牙线、控制饮食及定期检查,若未认真刷牙、进食黏性零食或碳酸饮料,或未定期补涂,均会影响效果。
换牙期的重点关注事项
换牙期(约6岁开始)需关注乳牙拔除与恒牙萌出延迟问题。若乳牙松动影响进食,可轻轻拔除以改善舒适度;若新牙已萌出而乳牙未脱落(双排牙),必须及时拔除,避免新牙因空间不足长歪。乳前牙脱落后,恒牙通常3~6个月会萌出,超过1年未萌出需就医检查,常见原因包括恒牙胚发育较慢(正常生理差异)、乳牙滞留(需医生取出残留牙根)、多生牙或牙瘤阻碍(需拍片确认后处理)、牙龈过厚(可手术助萌),极少数为先天性缺牙(门牙区域少见)。建议先观察3~6个月,若牙龈发白肿胀或触摸有硬块,需及时就诊拍X光片确认恒牙胚情况。
乳牙蛀牙需及时处理
“乳牙会替换,蛀牙不用补”的观念是错误的,乳牙蛀牙必须及时处理。放任不管会影响孩子进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生长发育迟缓;乳牙龋坏引发的炎症可能影响下方恒牙胚,导致恒牙发育不良或萌出异常;还可能影响孩子语言发音和社交自信。对于不配合治疗的低龄儿童,可采用温和方式:氟化物保护漆减慢蛀牙进展、无痛手工补牙(用特殊工具清理后填充含氟材料)、过渡性补牙(简单维持功能,待孩子长大再彻底修复)。
孩子的口腔健康需从小呵护,建立定期检查、科学清洁和合理饮食的习惯,才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牙齿,笑对成长每一步。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供稿)
栏目:连线“健康广东” 走进科普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