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中)和家人给康复中心医护人员送锦旗
清晨7点,早点摊的蒸汽氤氲在灰蓝的天色,李明(化名)熟练地检查完电动车电量,将保温箱擦拭得一尘不染。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他已载着热气腾腾的早餐飞驰而去。谁能想到,眼前这位干练的外卖骑手,曾长久困于精神疾病的幽谷,因社交恐惧将自己紧紧封锁。
“那时不敢看人眼睛,不敢走出家门,总觉得所有人都在嘲笑我。”李明回忆。失控的消费冲动更是雪上加霜——他无法自控地刷光积蓄购买电子产品,将本就紧张的家庭关系推向冰点。2019年,在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生朱京帅的转介下,李明踏入康复中心,人生的齿轮开始艰难地拨向光明。
康复初期,挑战重重。在治疗师建议下进入爱心车间工作后,李明攒钱花费一万元买了一辆无法启动的二手面包车,2天后仅以300元当作废品卖掉。类似事件反复发生,家人不解,争吵不断。
个案管理员刘晓毅敏锐地意识到:金钱管理能力与健康理财观念的建立,是李明康复路上必须攻克的堡垒。
“没有驾照,为什么想要买车呢?”
“因为别人有……家里不给,我就自己买。”
深入交谈后,刘晓毅拼凑出更深层的图景:幼年眼疾带来的自卑,对原生家庭的怨艾,沉溺网络的“网瘾少年”……无尽的空虚与自我否定如藤蔓缠绕。外人眼中“无节制”的消费,竟是他对抗自卑、填补内心空洞的绝望尝试。
康复中心的多学科团队为李明量身定制方案。刘晓毅以金钱管理为突破口:工资三分法(自存、日常、母亲保管);大额消费前“三次深呼吸”自问需求;同时,每月至少1次与李明家人交流谈心,指导家庭沟通技巧——少指责,多鼓励,换位思考。
“内心的空虚不能靠冲动购买填满,”刘晓毅坚信,“打破枷锁走出去,才有真正的选择。”当李明逐渐告别盲目消费,与家人开始聚餐、出游,每一个微小的转变,都凝聚着康复者与支持者的共同坚持。
在治疗师引导下,李明积极投入近10个康复小组:疾病认知、自主服药、情绪管理、社交技能、自我肯定、艺术治疗、同伴支持……“在康复中心,每一个小组都是针对性训练,比如做好长期自主服药,告诉他们要成为自己管理药品的主人;又比如合作创作一首歌曲,让他们获得即时的满足感,感受到从内到外的连接,”护士长郑宇婷介绍道,“精神疾病患者极度渴望被认可、接纳与尊重。外界常有不友好声音,治疗师要竭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引导他们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在爱心车间,初期的李明懒散、低效,回避协作。刘晓毅没有说教,而是捕捉到他身上那份令人动容的坚持:家距中心近20公里,他每日清晨6点出发,骑电动车转2趟公交,风雨无阻2小时通勤,只为8点准时抵达。
“你真的很棒,每天坚持训练。既然来了,就做好手上的事,对吗?”鼓励的力量远超说教。李明逐渐适应节奏,独立完成任务,更惊喜的是,他开始尝试与同事合作,结交朋友,从自我封闭转变为主动寻求帮助——坚韧的种子在悄然萌芽,蜕变也悄然发生。2025年初,李明主动提出:“我不想一直被别人照顾,无论是领救助金还是爱心车间都是被照顾。我要靠双手出去赚钱!”
经团队评估,模拟就业计划启动:李明从爱心车间调岗为送货员,负责向爱心超市送货、将整洁的病号服和被单送至医院各病房。“踏入社会如同送货,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要克服各式各样的困难。”刘晓毅为他打气,“开始会怕,会出错,没关系,我们一直在你身后。”
3个月模拟培训后,职业评估锁定目标——外卖配送员。上岗首日,李明在配送点外久久徘徊。直到系统提示音清脆响起:“您有新的外卖订单!”他深吸一口气,跨上电动车。保温箱里承载的不仅是温热餐食,更是5年康复路上每一滴汗水凝结的希望。
6月的一个午后,李明与家人将绣有“白衣天使 助人为乐”的锦旗送至康复中心。母亲紧握治疗师的手,声音哽咽:“曾以为儿子没救了,不惹事已是万幸……谢谢你们,让他选择了有意义的人生!”
问及是否还有冲动消费,李明笑着摇头:“没有了。曾经我是家里的负担,现在能养活自己,还能存钱。要是那个时候没有乱买车,我还可以攒下更多钱。”
保温箱合上,引擎轻鸣,李明汇入车流,身影穿梭于晨曦微露的街巷。他用车轮丈量着城市的距离,也印刻着一条从绝望深渊重回生活正轨的非凡轨迹。
(作者单位: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
栏目:我家的健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