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婷一家三口参加母亲节插花活动
▲张旭婷女儿用儿童专用砧板和菜刀学习切菜
在深圳高源社区,张旭婷家庭的健康日常藏着许多被时光打磨的仪式感。家里的桌角、窗台沿都贴着防撞条,阳台种着供女儿观察生长的花草。每周大扫除时,丈夫负责厨房清理,她和女儿分工整理,曾用打卡表激励孩子参与家务的习惯仍留着痕迹。厨房的控油壶、控盐勺是日常用品,女儿会用控盐勺给凉拌菜调味,还能在农贸市场辨认新鲜食材。晚饭后,他们常以打羽毛球、骑自行车等方式共度亲子时光。家中瑜伽垫和弹力带也见证着全家的居家锻炼。这些生活点滴勾勒出一个家庭对健康的朴素践行。
以下是张旭婷的讲述。
在我们家,健康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仪式,是我们共同守护的生活准则。
每天早上,和女儿一起整理床铺成为我们的小仪式。把被子叠整齐,换上喜欢的床单,这些简单的动作让夜晚的睡眠多了份期待。说来也怪,自从养成这个习惯,我们一家人的睡眠质量都变好了,基本都是一觉到天亮。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藏着健康的小心思:桌角贴着防撞条,阳台种着绿植。垃圾分类也是我们在意的“家庭任务”,看到邻居没分类投放垃圾,我们会主动上前劝导。
在饮食上,我坚持“彩虹饮食”的理念,餐桌上总是五颜六色:翠绿的西蓝花、金黄的玉米、红彤彤的番茄……女儿喜欢跟我去菜市场,她会用小手捏捏瓜果的硬度分辨新鲜度。挑选菠菜时,她会说:“妈妈,我们要选叶子砰砰响的。”控油控盐在我们家不是苦差事,而是有趣的游戏。让女儿用控盐勺给凉拌菜调味时,我会说:“盐精灵太多会吵醒身体的‘高血压怪兽’哦。”我用吸油纸比较煎蛋和水煮蛋的油脂量时,她眼睛瞪得圆圆的,从此早餐主动要求吃水煮蛋。
全家人最喜欢的要数青瓜鸡蛋虾仁这道菜。女儿会认真地给虾仁去虾线,用儿童刀具切青瓜,虽然动作笨拙,但那份专注让人忍俊不禁。以前我做饭光想着营养健康,水煮居多,后来发现这样不利于孩子的食欲,就开始学着增加一些健康的调料、借助道具等方式。比如简单的西蓝花炒肉,我用个大碟子,扣一碗米饭,摆放一些菜,档次和仪式感瞬间就上来了,孩子吃得也比平时多。
运动是我们家的快乐源泉。丈夫工作忙,但总会抽时间陪女儿打羽毛球。他有个绝活,能把球精准地送到女儿拍前,让她轻松接住。渐渐地,女儿从接不到球到能和我对打十几个回合,那份成就感让她爱上了这项运动。周末的绿道上,常常能看到女儿骑着自行车在前面“领跑”,我和丈夫在后面追赶的画面,笑声洒满一路。家里备着瑜伽垫和弹力带,天气不好时,我们就在家动一动。连家里的布娃娃都成了练习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患者”。
健康知识的传递在我们家是润物细无声的。全家遵守“20-20-20”用眼法则,女儿有个可爱的小闹钟提醒休息;每季度清理药箱时,她会帮忙检查药品保质期;参加社区急救培训后,她学会了给伤口消毒、贴创可贴。这些生活技能的学习,远比说教更有意义。
“活力健康,温馨相伴”是我们的家庭口号。每周的家庭会议上,我们会分享各自的工作和学习,连女儿都会认真给爸爸的工作出主意。丈夫加班时,我和女儿会准备“爱心餐盒”,女儿总惦记着:“给爸爸留了吗?”这些小小的仪式感,让健康不再只是身体的指标,更是一种温暖的家庭氛围。
回望这些年的点点滴滴,我深深体会到,健康家庭的核心在于共同参与的日常。就像我们种的那盆小番茄,从播种到结果,女儿每天观察它的变化,最后亲手摘下果实做成美味。这个过程教会她的,不仅是植物的生长规律,更是对健康生活最朴素的理解。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给不了孩子最富足的物质生活,但可以给她最宝贵的健康习惯。我想这些习惯如同播撒在生活中的种子,终将长成庇护她一生的参天大树。
(作者单位:深圳市高源社区工作站 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
栏目:我家的健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