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广东省正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笔,饱蘸民生情怀,擘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崭新图景。聚焦卫生健康领域,顶层设计的蓝图泼墨如何转变为基层实践的工笔细描,使群众可见可感?近日,健康报头版刊发“聚焦广东基层卫生·权威访谈”《民心为尺 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可见可感》,专访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利群。
■健康报:今年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之年。请您介绍一下广东省卫生健康“百千万工程”总体建设情况。
刘利群:“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省委立足广东实际,着眼广东省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保障群众权益、增进民生福祉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围绕百县千镇万村卫生健康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我们主要推动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基础设施配置和能力建设持续强化提升。持续建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大“急诊急救中心”,以及肿瘤防治、慢性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五大“临床服务中心”,县级综合医院国家基本标准、推荐标准符合率均达100%。实施县级妇幼保健院强基建设和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同时,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全省57个县县域内住院率稳定在85%左右。
二是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扩容下沉。组织省(部)属及市级高水平医院,采取多种方式,实现对县级公立医院帮扶全覆盖,同时强化15个新型城镇化试点县精准帮扶,“带土移植”三甲医院理念和经验。比如,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托管惠州市龙门县总医院,成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环“两山”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此外,实施“万名医师下基层”工程,落实执业医师服务基层制度,2024年下沉县域医师达1.2万人次。
三是基层综合改革机制持续深化创新。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打造“总院+分院”“全县域运作、上下贯通”一体化连续性服务模式,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全覆盖。
■健康报:2024年,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诊疗量达4.75亿人次,比2023年增长6.7%。这背后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才的加快储备和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广东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方面有哪些创新经验和心得体会?
刘利群:近年来,广东省卫生健康系统紧扣实施“百千万工程”和卫生健康强省建设,加快县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扎实推动县域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取得新成效。启动基层医疗综合改革,明确允许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动态核增绩效工资总量,并赋予院长(主任)“用人权”“做事权”“分配权”。通过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医务人员收入比值逐渐提升至0.81,得以留住医务人员。
在此基础上,广东省推行灵活的人事管理政策,实行“县招县管镇用”,鼓励建立“人才池”制度,使编制和人才在全县统一调配和流动。以粤北地区的韶关市曲江区为例,当地在医共体内实行编制、岗位一体化改革,“化零为整”统筹核定基层中高级岗位总量,落实“县招县管镇用”,由医共体总院统一招聘、管理、调配医疗卫生人才,并向偏远地区、一线岗位适当倾斜。改革以来,曲江区医共体基层分院编制使用率从62%提升至88%,累计新增基层中高级岗位76个。目前,全省像曲江区这样落实“县招县管镇用”的县(市、区)占比达96.92%。
■健康报:广东省卫生健康“百千万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如何实现“群众有感”?
刘利群: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地方做起,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力求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找出改革最大公约数和最佳平衡点,让居民在每一次与医务人员的互动中,感受到变化和进步。
一是看病更便捷。推动县域医共体实行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目前,100%的县(市、区)建立影像诊断中心和检验中心,98.5%的县(市、区)建立心电诊断中心,87.69%的县(市、区)落实县乡村心电一张网建设;全省远程会诊中心覆盖基层分院数量占比达99.99%;县域医共体向基层分院开放共用较大型医疗设备数量占比达92.6%,县域医共体内检查结果互认共享率达98.80%、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率达96.30%。
二是诊疗更安心。通过高水平医院对县级公立医院帮扶全覆盖,开展“百名卫生首席专家下基层”“万名医师下基层”等,大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使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以基层收费享受大医院诊疗服务。同时,推进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实行药品目录、采购、配送、管理“四统一”,保障基层居民用药。如今,基本实现群众头疼脑热在镇村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
三是服务更多元。今年,启动广东卫生健康十大便民惠民行动,包括儿童医疗服务行动、精神卫生服务行动、健康体重管理年行动、免陪照护试点行动、安宁疗护行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行动、医院病房改造提升行动、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行动、健康科普进万家行动。
四是流程更智能。目前,全省所有三级医院、90%的二级医院可提供包括预约诊疗、手机付费等线上服务,近80%的三级医院预约诊疗时段精确至30分钟以内,大大缓解了挂号缴费的排队情况,检查检验报告实现线上调阅。建成272家互联网医院,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等远程医疗辐射至偏远乡村,“粤健通”电子健康码可在省内2675家医疗机构实现挂号就诊一码通用。
■健康报:下一步,广东省基层卫生健康工作还将从哪些方面发力?
刘利群:广东省委高度重视群众看病就医等民生问题,专门设置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卫生健康工作专班,建立了多部门协同推进基层卫生能力提升的工作机制。我们把下一阶段的发力点概括为“强基础、畅机制、促下沉、壮队伍、优服务”15个字,将以更大力度破解卫生健康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难题。
强基础,就是夯实建强县域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按照填平补齐和系统升级的原则,强化急诊急救、重症医学、专科诊疗等核心能力,带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升级;以“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抓手,结合国家正组织实施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能力标准;因地制宜完善医疗机构建设布局,合理控制增量,对床位闲置的二级公立医院,指导当地及时优化调整,向康复、护理、精神卫生、安宁疗护、医养结合等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转型发展;持续强化医疗卫生网底,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从注重机构全覆盖转向更为注重服务全覆盖。
畅机制,就是畅通激活基层机构管理运行机制。在县域积极推进“总额预付、节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激励约束,构建合理的分级诊疗格局;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在编制使用、人员招聘、人事安排、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赋予其更多自主权,进一步加强县域医共体内数据互通共享、业务协同、监测评价等内涵建设,推动实行人财物统一集中管理;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保障政策,完善收入和待遇保障机制。
促下沉,就是全面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帮扶下沉。深化医疗机构对口帮扶机制,扩大优质三甲医院帮扶基层医院范围;针对当地群众反映强烈的常见病、多发病和转诊较多的疑难杂症,加强精准帮扶,提升基层医院专科服务能力;指导粤东粤西粤北各县(市、区)用好“县域内住院率”这个抓手,认真梳理分析当地医疗专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短板弱项、真实需求,明确地方财政保障政策,精准对接珠三角医疗领域优质资源。
壮队伍,就是发展壮大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继续以“万名医师下基层”工程为抓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师带徒”等方式,系统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业务能力培训,打造“带不走”的名师名医队伍;指导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不仅要学技术,还要学管理,不断提高当地医院的管理效率。同时,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想方设法帮助县级医院建起强有力的人才队伍。
优服务,就是持续优化医疗卫生便民惠民服务。把握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好小病、识别大病、处理急症、管好慢性病等有别于其他医院的功能定位,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技术,积极推动建设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等资源共享中心,全面加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保障“一老一小”健康需求,加快发展托育服务,支持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项目,加快医疗机构适老化改造;统筹提升临床专科能力,持续推进肿瘤、心血管、呼吸、眼科等专科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