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儿童口腔科主治医师刘丹接诊了一位带着上小学儿子前来就诊的母亲,孩子主诉牙痛。经检查发现,其一颗六龄牙龋坏,已引发牙髓炎疼痛。针对该情况,医生建议家长,牙齿龋坏通过专业治疗仍可保留。然而,家长却持有“反正要换牙,不如拔除”的错误观点。类似认知误区在临床中屡见不鲜,许多家长都错误地将六龄牙当作可替换的乳牙。
六龄牙是儿童在6岁左右萌出的恒牙,这与6个月至两岁半期间萌出的乳牙有着本质区别——六龄牙不可替换,一旦拔除,将造成终生缺失。口腔中共有4颗六龄牙,分别位于上下左右的关键位置,在咀嚼功能及颌骨支撑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堪称口腔的“4条顶梁柱”。需注意的是,六龄牙也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其牙面窝沟多且深,极易藏匿食物残渣与细菌,从而引发龋坏;加之其与乳牙同时存在于口腔内,常被误判为乳牙,导致误治、误拔现象频发,使得孩子失去这颗至关重要的牙齿,令人惋惜。
六龄牙为何被称为“顶梁柱”
六龄牙被称为口腔“顶梁柱”,源于其在口腔功能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在咀嚼功能方面,六龄牙牙冠宽大,咬合面沟壑深,承担着约60%的咀嚼任务,是磨碎食物的重要关口,堪称消化系统的首道“加工厂”。在咬合关系与颌面部发育上,其位置和高度决定着牙列排列及咬合关系,对脸型塑造、颞下颌关节健康等有着重要影响。从牙列稳定性来看,若六龄牙缺失,会导致邻牙倾斜、对颌牙伸长,引发牙列不齐、咬合紊乱,甚至影响发音和面部美观。
六龄牙易龋坏的原因
六龄牙易发生龋坏,主要受萌出特点、牙齿结构及位置因素影响。六龄牙在儿童6岁左右萌出,此时儿童口腔清洁能力较弱,且家长常误将其当作乳牙而忽视护理;其咬合面窝沟深邃,容易滞留食物残渣与细菌,形成利于龋齿发生的环境;同时,六龄牙位于乳牙列后方,位置隐蔽,龋坏初期症状不明显,难以及时察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其龋坏风险显著增加。
保护六龄牙可从多方面入手。窝沟封闭是有效的防龋手段,采用树脂材料封闭牙齿窝沟,能阻隔细菌入侵,防龋有效率超90%;建议每3个月带孩子进行1次口腔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龋齿、咬合异常等问题。口腔卫生管理至关重要,应指导孩子使用含氟牙膏,坚持早晚正确刷牙,并配合牙线清洁牙缝,家长需监督孩子刷牙至7~8岁,保障清洁效果。在饮食方面,要减少糖果、蛋糕等黏性甜食的摄入频率,多吃苹果、芹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利用食物特性促进牙齿自洁。此外,定期由专业医生为孩子进行牙齿涂氟,可增强牙釉质抗酸蚀能力,降低龋病发生风险。
六龄牙龋坏或缺失的不良后果
六龄牙龋坏或缺失会带来诸多不良后果。在牙列结构上,会致使邻牙移位,出现牙列拥挤或稀疏等情况,大幅增加后续正畸治疗难度;咀嚼功能方面,牙齿龋坏或缺失会降低咀嚼效率,影响营养吸收,加重胃肠道负担;对颌骨发育而言,可能引发面部不对称、“地包天”等颌面部发育畸形问题;经济成本上,若采用种植或镶牙等方式修复,所需费用远超早期预防投入 。
特别提醒家长:孩子6岁后,应密切关注六龄牙萌出情况。一旦发现窝沟较深或牙面发黑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带孩子就医,防止龋坏程度进一步加重。
六龄牙作为陪伴孩子一生的“咬合基石”,需要家长给予足够重视。精心保护六龄牙,就是为孩子一生的口腔健康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