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讯 在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南沙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智能设备实时监测入住老人的健康数据,家属通过手机APP即可随时查阅护理记录。南海区狮山镇官窑敬老院,医护团队正为老人量身定制康复训练计划和专属食谱。禅城区健翔护理院的老人们则正在康复辅助机器人的帮助下进行上肢功能训练。这些场景,正是佛山医养结合服务的生动写照。
截至2024年底,佛山市60岁以上户籍老人达94.65万人,占户籍人口比例近18%。面对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佛山聚焦居家、社区、机构三大场景,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加大医保扶持、优化服务衔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等组合拳,逐步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的医养结合发展道路,让老有“医靠”从民生愿景变为生动现实。
盘活资源 实现“家门口”养老
夕阳下的均安镇南沙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里,护士推着轮椅上的老人观赏晚霞的画面温馨如常。2022年数据显示,均安镇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1.92万人,老龄化率19.1%,其中失能老人2097人,但当时当地2家公办养老机构仅374张床位且医疗服务薄弱。
转机始于2018年的医疗资源重组。均安将镇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为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人、财、物一体化管理,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在此基础上,盘活社区卫生服务站闲置资源,改造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定位公益性,重点收住失能、失智等特殊老人。2019至2022年,均安陆续建成3个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新增141张医养结合床位,配套智慧监护系统。该模式在佛山逐步推广,南海桂城、顺德勒流等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继建成医养结合床位,实现老人“不离社区、家门、医院、亲情”的养老心愿。
如今,“均安模式”已从地方实践升级为全国标杆。2021年入选广东省委深改委第二批基层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清单,2022年发布全国首个“家门口”医养结合服务规范团体标准,2023年纳入省级标准化试点,为全国贡献“佛山经验”。
三大模式并行 构建医养服务体系
佛山的医养结合探索并非单点突破。禅城区健翔护理院76岁的张伯借助康复机器人训练的场景,展现出该院的“医院康养转型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与均安“家门口医养结合”模式、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南海经开医院”)的“两院医养融合发展”模式,共同构成佛山医养结合的三大支柱。
政策为创新护航。2021年,佛山市卫生健康局联合9部门出台方案,明确“十四五”新增医养结合床位5000张的目标,依托镇街、村居整合基层医疗资源,推动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医保政策同步发力,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家庭病床报销,报销标准按失能等级上浮15%到30%,最高达每天71.5元。“放管服”改革简化准入流程,推动服务资源扩容。
“医院康养转型发展”鼓励医疗机构利用闲置资源拓展养老服务。如禅城区健翔医院2016年开设护理院,现拥有医养结合床位780张。“两院医养融合发展”由镇政府牵头,医疗机构托管公办敬老院。南海区狮山镇政府投入2980万元,支持南海经开医院托管镇内公办敬老院,改造出108张医养床位;高明区杨和镇杨梅医院托管敬老院后,建成200张医养床位。
三大模式成效明显。2024年底,佛山医养结合机构达60家,床位9777张,较政策实施前增长95.5%,预计今年底将突破1万张。
从社区到机构,佛山医养结合实践证明,应对老龄化需打破医疗与养老机构,卫健与民政、医保等部门之间的壁垒。当医养保障网越织越密,老人们的“夕阳红”将更有尊严。正如一位入住老人所说:“在这里住得踏实,知道生病时总有人及时伸手。”
(黄艳姿)
栏目:关注老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