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其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性喘息、气促,可伴有胸闷或咳嗽,在感冒、过敏原刺激或天气变化时症状加重。部分患者表现不典型,仅表现为间歇咳嗽或胸闷。大部分患者出现症状时,多选择去诊所或自行购药治疗,症状好转后不再管理,这种情况导致哮喘漏诊或诊断不足。专家建议,若患者有咳嗽、胸闷、气喘等症状,时好时坏且反复发作,尤其与气候、环境因素明显相关,应考虑患哮喘可能。需主动前往呼吸专科、哮喘专病科或过敏科就诊,进行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气道炎症及过敏原等检查,以尽早确诊并积极治疗。
哮喘激素疗法
哮喘的主要病理生理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或2型炎症特征,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或不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 )是最基本的治疗策略。然而,临床上很多患者对激素有恐惧心理,仅在症状明显时用药,常有意无意忘记用药,且过度依赖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缓解症状,导致ICS等抗炎药物使用不足。研究表明,ICS使用不足或过度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与未来哮喘发作及死亡相关。
专家指出,患者需深刻认识哮喘本质和主要治疗药物,才能有效控制哮喘。医生在患者首次确诊时,应建议其参加医院科普讲座或互联网哮喘管理,定期复诊,务必严格按时、按量使用哮喘控制药物,切忌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专科评估诊治
哮喘诊断明确,经规范使用吸入药物治疗仍无法控制的患者约占10%,这类患者被称为 “难治性哮喘”或“不好对付的哮喘”。哮喘分型有助于医生依据发病机制,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哮喘患者常合并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胃食管返流、支气管扩张、慢阻肺、肥胖、焦虑等疾病,这些并发症会影响哮喘控制。
若哮喘患者接受联合使用ICS+LABA ,规范治疗 3 个月后病情控制不佳,建议前往哮喘专病科或进行哮喘专家会诊评估。通过评估确定是否为真正的难治性哮喘,进一步检查明确哮喘难治原因,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进行更规范的管理。
家庭急救技巧
急性发作。哮喘急性发作表现为咳嗽、气喘或呼吸困难症状突然加重,亟须额外药物帮助。常见诱因有接触过敏原、理化刺激物、感冒等,部分发作无明显诱因。发作速度可在数小时至数天,严重时数分钟内危及生命。
紧急处理。患者及家属不要过度紧张,尽快去除烟雾、花粉、尘螨等诱发因素。稳定情绪,帮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双下肢下垂,采用鼻吸口呼方式控制呼吸频率,缓解气喘与紧张。解开患者上衣、裤子纽扣及皮带,避免胸腔受挤压妨碍呼吸。
使用药物。若身边有哮喘急救吸入剂药物,及时使用1~2吸,症状约5~10分钟后可有所缓解;若无明显改善,每隔20分钟可再吸1~2吸;若症状无明显缓解应及时就诊。
辅助措施。如有家用氧气瓶或制氧机,患者以不低于3L/mind的流量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入氧气;如有雾化药物,可立即进行家庭雾化。患者症状相对稳定后,应及时送医进行下一步评估与诊疗。
中医辅助。若身边无急救药物时,可用手指反复按压患者胸骨上窝凹陷处的天突穴刺激咳痰,刺激手掌大鱼际中间的鱼际穴通宣肺气、缓解支气管痉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拨打 120 等待救治。
了解靶向治疗
许多哮喘患者每年发作,存在肺功能持续气流阻塞或下降的情况,部分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近年来哮喘防治有很大进展,对于过敏、血或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或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增高的重度哮喘患者,生物靶向治疗效果良好。
目前,中国接受生物治疗的哮喘患者超 4 万例,有效率超 85%,为重度哮喘患者带来新希望和治疗选择。专家建议,对于规律吸入治疗但症状控制不佳、肺功能异常或仍有急性发作的患者,可积极关注生物治疗。患者可在有哮喘管理经验的专科医生或哮喘专病门诊评估下,依据疾病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生物靶向治疗药物,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症状和疾病预后。
(医学指导: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赵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