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工作里,医护人员的细心和责任心对保障患者安全起着关键作用。28 岁的林女士因胃痛不适伴嗳气前往医院就诊,检查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一周后,林女士因胃痛未缓解复诊,医生建议行胃肠镜检查明确消化道病变。在治疗前,医护人员问诊发现,林女士正处于备孕第三个月,细心警觉到其胃痛可能是早早孕反应,经过多学科协作为患者提供专业建议,成功避免了进行胃肠镜检查可能对孕妇和胎儿造成的风险。
孕期检查有风险
怀孕期间能否进行胃肠镜检查,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评估,通常仅在紧急情况下考虑。因为孕期行胃肠镜检查存在多方面风险:
孕期风险。早孕期(1~12 周)是胎儿处于器官发育的关键时期,应尽量避免侵入性的胃肠镜检查,降低麻醉药物影响、操作刺激等潜在风险。中孕期(13~27 周)相对稳定,若患者确有必要进行检查,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由医生对检查的必要性进行严格评估。晚孕期(28 周后)患者的子宫增大,不仅会增加胃肠镜操作的难度,检查刺激还可能诱发宫缩,需格外谨慎。
生理风险。感染:若检查过程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可能引发胃肠道感染,严重时炎症扩散,危及孕妇和胎儿健康。出血:胃肠镜检查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若孕妇本身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等问题时,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出血过多会导致孕妇贫血,影响胎儿的氧气与营养供应。
麻醉风险:若检查需要麻醉,麻醉药物可能透过胎盘影响胎儿,抑制胎儿呼吸和循环功能。同时,孕妇可能出现麻醉过敏、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心理风险。孕妇因对检查过程不了解,担心会影响胎儿,产生焦虑、恐惧情绪,可能导致其体内激素失衡,影响胎儿生长发育,还可能引发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间接威胁孕妇和胎儿健康。
其他风险。检查前或后可能需服用泻药、抗生素等药物,部分药物有致畸作用,会影响胎儿发育。孕期生理变化如胃肠道蠕动减慢、激素水平改变,可能导致胃肠道黏膜出现生理性改变,使胃肠镜检查结果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干扰诊断。
孕期镜检多斟酌
当孕妇出现严重消化道出血、疑似肠梗阻、异物卡顿等危及生命的紧急状况时,可考虑进行胃肠镜检查。此外,若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无创检查无法明确病因,难以实现诊断目的时,也可将胃肠镜检查纳入考虑范围。
风险控制。优先选用对胎儿安全的短效麻醉药物,使用丙泊酚时需产科医生协同参与决策。检查操作规范,尽量缩短检查时长,避免对孕妇腹部造成压迫;若需进行内镜下治疗,应尽量避免使用 X 线引导。
替代方案。优先采用腹部超声或 MRI 这类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同时借助血液、粪便检测等手段,间接评估孕妇病情。
科学决策。由产科、消化内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会诊,共同对检查的风险与收益进行评估。要充分告知孕妇及家属检查的潜在风险,待其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文件后,再开展检查。
孕妇胃肠镜检查安排,需依据是否为紧急情况进行区别对待,患者务必咨询医生,由医生对母婴安全进行个体化评估,不可自行决定。一旦出现呕血、剧烈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