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衍新(右二)查房
3月10日,星期一上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六院”)金融城院区三楼胃肠外科的9号诊室就像“情绪的过山车”:一位肛门癌患者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4个月后,肿瘤达到临床完全缓解指标,不用再做手术,不由“呵呵”笑出声来;一位在外院接受6次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原以为肿瘤标志物下降是好转迹象,却得知肺转移瘤并未缩小,需要进一步加上靶向治疗,不安地将胸前的丝巾解了又系,系了又解……
这是中山六院院长助理、结直肠外科一区主任、主任医师骆衍新的结直肠癌门诊,面对情绪起伏的患者,他耐心劝慰,细致分析治愈机会,给他们带去希望。
一周看诊约60人、一年做300多台结直肠癌根治术,在科室手把手带教年轻医生,下基层定期帮扶,这是骆衍新的工作日常。与胃肠道肿瘤打交道近20年,他的初心从未改变——给患者提供更多根治机会,让他们不仅恢复功能,还能回归正常生活。
在为患者寻求治愈机会的路上,骆衍新的团队不断创新突破。凭借在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领域的突出表现,他荣获“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获评广东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2024年又入选首届“国家优秀青年医师”。
手术是重建的美学,不能影响患者生活
中山六院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广州市外患者占比高达78%,部分是辗转多家医院、疗效不佳,来此寻求最后的希望。
49岁的梁生(化名)来自深圳,因结肠癌在外院已接受2次手术,不仅外挂粪袋,生活极为不便,而且术后原吻合口一直未愈合。经病友推荐,他找到骆衍新求助。
梁生说,骆教授会自然地称自己为“兄弟”,术前还画图讲解病情和手术方案,即便梁生不太听得懂,但这种解释,让他感到被尊重,放心将自己的健康托付给骆教授。
梁生手术的难点在于肠道的吻合。“就像接大小不一的水管,难度比较大。”骆衍新介绍,团队采用Overlap吻合术,这是一种经侧侧吻合改良的技术,具有顺胃肠道生理蠕动方向、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优势。早在2018年,中山六院就开始探索这类改良术式,如今已十分娴熟,多采用全腔镜下的腔内吻合。
3月1日,术后第二天,摆脱造口的梁生能下地缓行;术后第四天回复从肛门自主排便,逐渐恢复了对身体的掌控权。
在骆衍新看来,手术是重建的美学,要把病灶切除干净,还不能影响患者的生活,将手术对患者的干扰降到最低。
“手术操作讲究美感,如行云流水,不走回头路。”是结直肠外科主治医师、博士谭淑云对骆衍新的评价,她说:“做肠癌手术时,不管患者胖瘦,骆教授对每个层面的解剖都很清晰,遇到黏连时,总能很快找到突破点。”
在中山六院进修的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唐钢奇也发现,骆衍新的手术操作建立在科学判断基础上,会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器官功能。一位术前磁共振检查提示侧方淋巴结可能有转移的患者,术中发现肿瘤下缘在腹膜反折点以上2~3cm处。骆衍新果断判断侧方淋巴结转移概率小,避免了不必要的侧方清扫,减少并发症和神经损伤的风险。
谭淑云说,骆衍新从来不会因为临床、管理工作忙,而对患者的反复询问失去耐心。尤其对重症患者,骆衍新格外关心。看到伤口渗液,他会主动做清创等细微工作,并解释原因,让患者安心。
不少患者被骆衍新团队过硬的技术和暖心的关怀所折服。患者李生(化名)就将与骆衍新团队相遇、诊治直肠癌的经历写成“小论文”,表达感激之情。骆衍新表示,能与患者相处成朋友一样,源于对患者的理解和实事求是的病情判断。他鼓励不同癌症分期的患者积极面对疾病,看到患者们在病房、病友群互相鼓励,他感到十分欣慰。
▲骆衍新(左三)在粤西医院为患者做手术
将超低位直肠癌保肛率提高至90%以上
走上医学道路,出于偶然。高考时,骆衍新因理科成绩好,在老师建议下选择当时分数最高的医科。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求学期间,他每次实验操作都表现出色,展现出过人的外科学习能力。师从我国著名胃肠外科专家汪建平教授、黄奕华教授后,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让他对生命科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专攻结直肠肿瘤疾病,对骆衍新来说,却是必然。
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形势日益严峻。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达51.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0.7%,死亡病例24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9.3%,且约60%的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中山六院一直深耕结直肠肿瘤领域,首任院长汪建平于2007年创建结直肠外科,仅2024年就有7047例患者在该院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
早期,骆衍新跟着前辈们做开刀手术。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期间,他接触到先进的机器人手术,便思考如何将前沿技术引入国内,让患者在获得同样治疗效果时,创伤更小。回国后,他跟随团队一起开展腹腔镜手术,之后又大力推广经自然腔道腹腔镜乙状结肠直肠肿瘤切除术(NOSES),即腹部无切口手术,目前科室约90%以上的结直肠癌患者都接受了微创手术治疗。
保肛,是直肠癌患者心中最强烈的渴望,也是骆衍新所在团队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
2016年,中山六院团队在保护直肠癌患者肛门功能和性功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完整的直肠癌保肛门功能、保性功能和保生育功能关键技术体系。他们提出并验证“2cm保肛新标准”,使低位直肠癌保肛率由28.2%提高至79.4%。该标准被写入国家统编教材和诊疗规范;开展超低位直肠癌NLT保肛新技术,建立直肠癌性功能保护手术技术,大幅降低直肠癌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创立“单纯新辅助化疗”方案,保全生育功能。如今,采用机器人或腹腔镜微创方法,结合经肛操作,中山六院将超低位直肠癌保肛率提高至90%以上,让众多原本面临失去肛门困境的患者重燃希望。
在临床中,骆衍新发现很多低位直肠癌患者在其他医院按常规清扫后,不在手术范围复发,而是在盆腔侧方复发。一旦发生侧方转移,不到一年时间就可能出现肺转移,且侧方转移患者的生存情况较差,转移风险严峻。
而侧方淋巴结清扫技术难度大,很多医院对此类病例唯有无奈地选择“双放”——放疗或放弃。骆衍新团队迎难而上,摸索总结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技术,2018年启动全球首个多中心研究并取得初步显著成果,使部分低位直肠癌患者复发率降低约50%。团队还通过举办学习班等方式,推广该技术和理念,推动其在国内超过100家医院的临床应用。
此外,免疫治疗为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但其中存在的特殊现象引起了骆衍新的警觉。
在骆衍新的患者中,有一对母女让他印象深刻。
2018年,20多岁的小美(化名)检查发现患有乙状结肠癌。骆衍新为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采用免疫治疗。免疫治疗通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解除肿瘤的免疫逃逸信号,调动全身免疫细胞攻击肿瘤,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小。小美幸运地成为直肠癌中约5%可通过免疫治疗使肿瘤完全消退的患者之一。她的肿瘤大大缩小,随后接受腹部无切口的微创手术,身体恢复很快。
然而,小美的妈妈却没这么幸运。2021年,小美妈被确诊直肠癌,基因检测显示也适于免疫治疗。但治疗后,影像结果显示肿瘤变大,多学科会诊决定手术切除,后因出现严重免疫相关并发症不幸去世。
同一个家庭,不同的治疗结局,让骆衍新始终不能释怀。
随即他带领团队对这类病例进行研究,2023年2月,在学术界首次提出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中的假性残留和假性进展问题,且发现此类情况比例高达20%~30%,并以原创论著的形式在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官方期刊线上发表,让全世界认识到直肠癌患者免疫治疗存在的问题。后续,团队提出破解方案——经直肠B超穿刺进行检测,准确判断出“肿块还在、肿瘤细胞却没了”的临床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2023年,小美在中山六院成功生下一个宝宝。
“只要规范治疗,你现在还有治好的机会。”骆衍新希望更多患者像小美一样,能治愈疾病,享受生活。在诊室里,他总是给患者以信心。在诊室外,他带领团队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努力创造机会,让患者的希望变成现实。
(作者单位: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 中山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