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清(右一)开展教学查房
王顺清,男,汉族,1966年1月生,中共党员,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广州市一”)内科主任、血液内科主任、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专注血液病学医疗、科研和教学34年,致力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下称“再障”)的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在华南地区率先开展强效免疫抑制联合脐带血输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障等国际先进技术,帮助再障患者家庭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于2024年7月上榜“中国好医生 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
抓住机会 做好移植技术
再障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征候群;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分为非重型和重型。其中,重型再障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6个月内死亡率达90%。
2011年底,11岁的重型再障患者小强住进广州市一,尝试非血缘脐血移植后发生排斥,移植失败。再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小强最后的救命稻草,但从2008年确诊至此,他从未等到配型全相合的供者。走投无路时,一位医生建议他到北京碰碰运气。当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已在世界率先开展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半相合移植治疗再障,成为国际广泛认可的“北京方案”。面对最后一线希望,家属犹豫了,他们已辗转赣州、上海、杭州等地,求医多年、四处碰壁,不想再折腾了。
恰巧广州市一正派医生到北京进修学习,接触到这项先进技术。综合考虑后,医院决定向黄晓军教授发起求助。黄教授不仅欣然应允,还主动传授技术,支持开展相关临床研究。这对科室主任王顺清来说是宝贵的机会,也是巨大的考验。“能做的别人都做了,只有选择别人不能做、不想做、也不好做的来做大做强。”王顺清说,患者的信任让他更加坚定了迎难而上的决心。
2012年,在黄晓军教授及其团队的指导下,王顺清团队成功为小强实施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他又不断细化移植后的管理方案,帮助小强跨过排斥难关。出院后不久,小强顺利重返校园,回归正常生活。
首战告捷,越来越多的再障患者慕名而来,王顺清也抓住机会,将再障作为科室发展的突破口,持续优化团队结构和治疗流程,安排一部分成员专攻移植技术,一部分成员负责移植后管理,并完善各种并发症的处理流程,让这项技术在新土壤里快速生根发芽。
探索创新 勇破移植禁忌
如果将骨髓比喻成人体中的“造血工厂”,那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便是造血的“种子”,能够发芽、生长、成熟,源源不断地为人体输送血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产品”。可一旦确诊为再障,就好像是工厂发生了“停工”,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产值下降”甚至是“停产”。王顺清介绍。
随着再障移植病例数不断增加和经验的积累,王顺清带领团队开始了对这项技术的探索和创新。如临床上通常谨慎考虑对50岁以上的再障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王顺清探索对50~60岁、身体状况良好的重型再障患者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很快便取得成效,扩展了适合移植患者的年龄段。此外,他还通过加强与中华骨髓库的密切配合,带领团队探索成人重型再障患者非血缘供者移植的一线治疗,并在国际上报道非血缘供者一线治疗成人重型再障研究成果。
“没想到我一个半老头子,还能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甚至恢复健康。”家住虎门的书法家余先生感慨道。他2016年发病,曾辗转省内多家三甲医院求医无果,可持续不断的出血总让他走到生死边缘。2021年,经朋友介绍转入广州市一治疗时,他已经55岁了。
如今,王顺清率领团队每年完成再障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近100例,移植后总生存率达到90%,数量和疗效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团队还成功治愈多名病史长达20余年的难治患者,勇闯合并难以控制活动性感染的重型再障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禁区,让许多绝境中的患者重拾生机。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