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又称“癌中之王”,是指发生在胰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胰腺癌具有发病隐匿、转移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因此对于胰腺癌来说,预防大于治疗。
警惕癌王早期症状
专家提醒,一旦发现以下早期症状,要及时前往医院检查,排除胰腺癌风险。
腹部不适。腹部不适或腹痛是胰腺癌早期最为典型和常见的症状,常表现为左上腹部的隐痛或胀痛。
身体消瘦。出现食欲不振且伴随不明原因体重下降,但精神尚可。
消化道症状。出现腹泻和便秘,导致排便习惯改变。排便异常如大便奇臭,能看见未消化的食物或者大便干燥发白,均要引起关注。
黄疸症状。通过观察皮肤、巩膜发黄,小便颜色加深等黄疸症状判断身体是否拉响了警报。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症状也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如胃炎、肝炎等。若这些症状持续出现,应及时就医,早诊早治。
五类人群需要重视
中老年人群。胰腺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中老年人群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之一。
有家族病史人群。如果家族中有胰腺癌患者,家族中其他成员的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吸烟饮酒人群。长期吸烟、饮酒是导致胰腺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接触有害化学物质人群。长期接触苯、甲醛等有害化学物质,也容易导致胰腺癌的发生。
慢性胰腺炎等慢性疾病人群。患有慢性胰腺炎等慢性疾病容易导致胰腺组织受损,进而增加患上胰腺癌的风险。
早期诊断十分关键
肿瘤标志物检查。目前胰腺癌常用的检查手段主要是抽血化验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99等肿瘤指标。癌胚抗原是一种特异性的广谱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胰腺癌的辅助诊断。糖类抗原CA199是胰腺癌较为特异的标志物,对于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由于上述肿瘤标志物缺乏胰腺癌诊断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升高对胰腺癌的诊断仅具有提示作用,还需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
影像学检查。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可以帮助了解胰腺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情况。其中,超声内镜(EUS)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同时进行超声扫描,获取更准确的组织学信息。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已成为胰腺癌定位和定性诊断最准确的方法。
多措并举提升疗效
胰腺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其中,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治疗胰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胰腺癌的恶性程度较高,往往容易转移和复发,因此需要进行综合治疗。放疗和化疗是通过放射线和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进行攻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