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书名:《从医第一年》作者:【美】马特·麦卡锡(Matt McCarthy)著 杨晓霖 译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如何从初进病房时毛手毛脚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24-07/29/017225.html

等待处理…

最大的收获

林琳
2024年07月29日

书名:《从医第一年》

作者:【美】马特·麦卡锡(Matt McCarthy)著 杨晓霖 译

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如何从初进病房时毛手毛脚、青涩莽撞的医学菜鸟蜕变成抢救时指挥若定、妙手回春的临床“大咖”?一千个医生有一千种答案。在《从医第一年:医学生快速成长为临床医生》一书中,美国医生马特·麦卡锡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千日精进之旅——从缝合香蕉皮到缝合伤口,从心肺复苏抢救的旁观者到施救者,从对危重症诊断有诸多困惑到对病因的了然于胸……在临床一线亲历着复杂程度远超越课堂教学天花板的病况,每周120小时的超强度工作,给了他临床“浸透”式的训练,不仅使他医学知识半径得以延展、深化,临床技能得以摔打、上手,更重要的是人格素养与人文素质的锻造,包括对患者苦难的敏感与共情,生死境遇的领悟与抚慰等。

从实习第一天开始,医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坐在课室里听老师讲,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现在在病房里,需要自己主动去寻找和学习新知识。但是24小时on call,高强度的工作和状况频出的病人,足以让每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陷入“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的迷思。下班以后的复盘和反思,对于医生的学习和成长尤为重要。

书中马特回顾自己的轮科经历,感叹道:“学医就是被扔进火坑里,在手忙脚乱中学习。但是自从我离开CCU(冠心病监护病房),就一直被丢进一个个完全不一样的火坑中一边挣扎着自救,一边想办法成为有能力帮助别人的医生。”

临床工作让人身心俱疲,年轻医生由于经验不足,时不时“踩雷”,很容易累积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马特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美国住院医师培训的亮点之一——关注学员身心健康,重视人文关怀。除了心理疗愈,马特也在老师们的鼓励和引导下学习医患沟通,尝试以普通的人与人交流方式和病人相处。

打破医患之间的交流壁垒,和病人做朋友、谈人生,马特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向他的患者透露自己的行医生涯体会,而病人也报之以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医生的支持。毋庸置疑,这是一种理想的医患关系,双方实现了共情,使医生能够消除对自己工作的不自信和疑虑,获得继续前行的内在动力。但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建议医生和患者保持距离,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帮助医生理清了共情和同情的界限,避免他们陷入滥情的窠臼。马特在书中也提到了他观察到老师们是怎么处理的。

“情绪的介入会带来主观性,主观性会把其他病人的情况都弄糟。”过分强调距离感会阻碍医生深入了解病人,不利于建立医患互信。如何平衡与病人保持恰当的距离和深入交流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培养年轻医生需要注意的问题,更是我们自己在行医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

“我还是试图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方式,通过努力,我开始把我的工作看作一个新的家庭成员,一个我最喜欢但有时又无法忍受的难以捉摸的同父异母兄弟。”书中马特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下,克服了压力和恐惧,收获了知识和信心。

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努力的目标,初步实现职业归属,这无疑是我阅读本书的最大的收获。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栏目:好书推荐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