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粽叶飘香,五谷滋味化作的香甜是刻在每个人味蕾记忆里的家乡味道。从养生角度讲,粽子是一种药膳。包裹粽子的叶子多是竹叶或粽叶,有很好的药用功能。《本草纲目》曰:“糯米,暖脾胃,止虚寒泻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粽子的主料是糯米,它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补虚、止虚汗的功效,健康人群均能适当食用。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粽子。
中医认为,端午节后便进入夏季最热的月份,由于苦夏难耐,上火中暑现象容易发生,此时吃粽子可以起到解暑的效果。但粽子也是一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多吃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刘佳将为大家划“粽”点,揭开吃粽子不发胖又养生的秘密。
三类人食粽需谨慎
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通常人们吃的时候还要加糖拌和。如果糖尿病患者不加节制,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
胃肠道病患者。粽子的主料是糯米,不易消化。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的胶性物质,刺激胃酸分泌,容易导致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旧病复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心血管病患者。肉粽和猪油豆沙粽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过量食用粽子,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四步选择“养生”粽子
1.原料选择。选择低GI(升糖指数)食材,例如燕麦、大米、绿豆、红小豆、芸豆等来替代一些白糯米,不仅能让粽子的口感层次更丰富,营养价值更高,最主要的是餐后血糖升高较缓慢。馅料可以选择油脂少、更健康的瘦肉,还可以再加一些胡萝卜、笋干等膳食纤维高的蔬菜。
2.选对时间。首先,要吃热粽,不吃凉粽,以免影响胃部消化。其次,最好在中午时将粽子作为主食食用,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糯米较难消化,需要很长时间,中午摄入保证有足够多的时间将粽子消化。
3.丰富搭配。吃粽子前先吃点蔬菜或喝点牛奶、豆浆等,这有助于缓解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吃过油盐粽子之后,不建议再喝汤水,也不要喝甜的饮料。此时宜饮茶水或柠檬水调和,减少热量和脂肪的囤积。
4.适量选择。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可以当主食食用。但通常为了让粽子更好吃,会额外加不少糖和油脂,导致粽子“致胖能力”十足。因此,食用粽子控制在一个中等大小的量即可,千万不要将粽子当零食食用。
食粽后茶水推荐
山楂去滞茶。山楂15g、炒麦芽10g、砂仁10g、陈皮5g。上四味药物放入茶壶,开水浸泡代茶服用,也可加水500ml煎至300ml,食用粽子后服用。脾虚湿重者可加藿香10g,肠道湿火者可加布渣叶15g。
佛手消食茶。佛手5g、山楂5g、陈皮3g、普洱茶适量。开水冲泡即可。
乌梅汤。乌梅30g、山楂25g、甘草10g、陈皮5g、洛神花5朵、冰糖60g、桂花少许。将上述材料洗净后置入锅内,加入水1500ml,浸泡2~3小时,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半小时,即可饮用。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中医师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