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下称“联合专家委员会”)发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24-01/22/016648.html

等待处理…

甜味剂可能致癌 阿斯巴甜“心里苦”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杜光宗 魏彤
2024年01月22日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下称“联合专家委员会”)发布了无糖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IARC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2B类致癌物)。 市面上销售的诸多“无糖”食品饮料中,都有使用阿斯巴甜等甜味剂,这引起不少人的恐慌。专家表示,从已有的高质量研究来看,阿斯巴甜可能致癌这件事,不需要过度焦虑。

代糖高甜低卡受欢迎

阿斯巴甜是一种人工甜味剂,多用于无糖饮料、口香糖、酸奶等。它的化学名称为天门冬酰苯丙胺酸甲酯,是化学家在1965年研制溃疡药物时发现,甜度是普通蔗糖的约200倍。阿斯巴甜有强烈甜味,热量几乎为零,因此被食品工业视为代替蔗糖的甜味剂。

迄今,阿斯巴甜在食品中的使用已在近100个国家获得许可。我国于1985年时批准使用阿斯巴甜,将其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后更名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并于2008年发布了《食品添加剂 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甜)》的国家标准。根据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不同食品中的阿斯巴甜最大使用量在0.3~10g/kg不等,在饮料中的最大使用量通常为0.6g/kg。

理性看待致癌物分级

实际上,IARC的致癌性分级不等于致癌强度,其致癌分级依据是致癌证据的确凿程度,和致癌强度或对人类的实际威胁程度没有必然联系。此次IARC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2B类致癌物,同属于此类的还有电磁波、泡菜,而此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也并不充分。大家不必对此产生恐慌,毕竟夜班工作、红肉也被列为2A类致癌物,致癌风险在2B类之上。

谨慎评估代糖安全性

联合专家委员会公布的新一轮对阿斯巴甜的风险评估报告认为:没有充分理由改变以往确定的阿斯巴甜每日允许摄入量,即40mg/kg体重,只要在限量内即可放心食用。不过,苯丙酮尿症患者由于无法正常代谢苯丙氨酸,所以要避免食用含有阿斯巴甜的食物,以免苯丙氨酸堆积,导致器官受损。

即使阿斯巴甜摄入过量可能有致癌风险,但在日常食品摄入和饮料饮用量上也是很难超过40mg/kg体重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上限。例如:一罐355ml无糖可乐约含180mg阿斯巴甜,对于一名体重75kg的成年男性而言,需要在一天内饮用大约17罐无糖可乐才能达到上限。阿巴斯甜的致癌可能性应该根据使用者的身体情况和每日摄入量综合考虑,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

长期食用有不良影响

阿斯巴甜虽不像蔗糖那样有热量,但同样可能增加肥胖风险。WHO曾发布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不要使用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等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WHO指出,对现有证据的系统性回顾表明,使用非糖甜味剂在降低成人或儿童体脂方面没有任何长期益处。

长期食用非糖甜味剂可能存在潜在不良影响,如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成人死亡率的风险。因此,从健康角度来说,建议少喝各种含糖及含甜味剂饮料。

若有长期摄入甜味剂的需要,天然甜味剂安全风险相对较小。天然甜味剂一般是指从植物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物质,这些物质已经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其结构更容易经由人体各种途径代谢,不会累积在体内。目前实现商业化生产的天然甜味剂主要有三种,其中用得最多、最广泛的是甜菊糖苷,它是从南美洲一种菊科植物的叶片中提取出来的天然物质。此外,罗汉果中的罗汉果苷以及甘草中的甘草酸也是天然甜味剂,但目前这两种甜味剂由于种植量和生产成本问题,价格相对较高,没有大规模推广。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主治医师 林铃)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