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降温开启了“速冻”模式,也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了冬季的新一波考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广医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鲁明军提醒,冬季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与其生理特点有关。老年人普遍存在动脉硬化症状,如遇寒冷空气突袭,全身血管便会收缩、血流阻力增加、心脏负担加重,从而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肌梗死。此外,由于气候和温度的变化,很多人容易在冬季产生抑郁情绪,心情不畅、心理压力过大等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因此,在冬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人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做好预防措施,做到“防病于未然”。
天冷过早晨练有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人天冷时不宜过早晨练,因为冷空气的刺激会诱使心绞痛发作,建议在上午10时后,天气转暖再出门锻炼。运动量应该根据自己身体状况确定,运动形式不限,有氧运动、拉伸抗阻运动都可以,但千万不能过度。应注意避免进行超过自己能力的运动,如竞技性跑步、跳绳、打球、游泳等。另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还要避免感冒,人多的地方要少去,减少被传染的概率。
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不可根据1~2次自测的血压结果,随意换药或改变用药剂量。由于测血压时间与服药时间关系密切,1~2次结果并不能真正反映血压状况,应做好定期复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压药物的调整。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外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当出现呼吸困难、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或拨打120,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中医角度防护心血管
为打赢心血管“保卫战”,广医一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武志娟从中医的角度给出了相应建议。
注意保暖。“寒主收引”,冬季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特别注意颈部、腹部、肘膝关节、足部的保暖,以免造成血压波动。
注意饮食。天气渐冷,往往使人胃口大开,遵循“秋冬养阴”“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适量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如:牛羊肉、乌鸡、鲫鱼等,同时也要多进食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缺乏。冬季食补需因人而异,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个人的体质也有虚实寒热之辨。本着中医养生的原则,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补,强调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耄耋重延。
适度运动。运动不要过量、过度。太过激烈的运动会导致血压突然增高,可能会加大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冬季要等太阳升起之后再进行锻炼,运动项目以八段锦、太极拳、慢走为宜。天冷时不少人只想待在家中,不愿走到户外,更不用提参加体育锻炼。事实上,这样对健康有害无利。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适时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功能,还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
注意睡眠。中医强调“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在寒冷的冬季,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因此,冬季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情绪平稳。情绪与血压密切相关,情绪的变化会引起血压的波动。当情绪出现波动时,血压会随之升高,高到一定程度很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因此,情绪应保持平稳,莫过急过躁。
睡前泡脚。中医认为泡脚能调理五脏、疏通经络、安神助眠、缓解疲惫,能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质量,减少负面情绪。但要注意,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以能耐受为宜。
养护心血管食疗方
山药虾皮糊。将山药洗净,刮去外皮,剁碎成糜,放入碗中备用。锅置火上,加清水适量,中火煮沸,加入洗净的虾皮、黄酒、葱花、姜末,煨煮10分钟。然后拌入山药糜煨煮至沸,加盐即成。山药虾皮糊可以滋阴补肾,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虾皮中钙含量丰富,可以帮助人体补充钙质。
板栗烧白菜。生板栗10枚左右,大白菜200g,白糖、湿淀粉、花生油适量。板栗煮至半熟,捞出,剥去外壳,对半切开。大白菜洗净,切长条块。锅内留少许底油烧热,下板栗略炸后,捞出沥油。下白菜翻炒,将熟时放入板栗,略炒后勾芡调味即成。白菜是冬季的时令蔬菜,营养丰富,且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板栗虽补肾,但食多不易消化,搭配白菜食用可弥补这个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