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药太苦容易反胃,可为了治病,不得不用。一喝中药就恶心想吐原因有多种,可能是口味不适应引起的,也可能是药物刺激导致的,可以根据具体原因采取不同的改善措施。
呕吐原因需分清
导致服用中药汤药呕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服药前就存在恶心呕吐。如急性肠胃炎呕吐、胃肠型感冒呕吐等。
中药方剂中含有苦寒和刺激胃黏膜的药物。如龙胆草、黄连、黄柏、生大黄等,会产生呕吐、腹泻的副作用。
煎煮方法不对引起呕吐。如旋复花、辛夷、蒲黄等质地轻、粉末状的中药没有包煎,在服用时容易刺激咽喉从而引起呕吐。
中药方剂中含有催吐的药物。中医治病的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中,吐法排在第二位。吐法常用于咽喉、胸膈、胃肠等部位的痰涎、宿食、食物中毒、积食不消化等的治疗。有些时候,医生并非是利用吐法治疗上述疾病,但方剂中含有此类药物,也可能产生呕吐,如藜芦有“吐风痰,疗中风癫痫,杀诸虫”的作用,临床常有使用藜芦治疗头痛的案例。患者使用含藜芦方剂治疗头痛时,就有发生呕吐的可能。
处方中含有毒性中药,用量过大或炮制不当造成中毒。如生川乌、生半夏、洋金花等中毒时,都会出现呕吐的症状。
自身味觉神经比较敏感。患者闻到汤药味道出现恶心呕吐的感觉。
抗拒心理比较强。抗拒心理也会引起呕吐的应激反应。
根据具体原因采取不同改善方法
如果服药前就有疾病呕吐症状的,可以少量频服,喝一小口,停一会儿,再喝一小口。
服药后才出现呕吐,则要先观察除了呕吐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如头晕、胸闷、心跳加速等,如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就医时带上未煎的中药,便于医生判断病情。如呕吐后无其他不适,可隔段时间,少量服药。如服药后仍然呕吐,可联系医生调整药物。
尽量不要空腹喝中药。空腹服药,药物对胃肠、胃黏膜的刺激较大,对于脾胃比较虚弱的人来说,就更容易发生恶心呕吐。除了有特殊服药时间规定的中药外,一般在饭后30-60分钟后服药。
控制中药的温度,避免过热或过凉。当药物在36.2℃-37.2℃时与舌的温度相近,味觉神经的感觉最灵敏,此时喝汤药感觉味道最苦。过热则易烫伤口腔黏膜。因此建议药液温度在20℃-36℃。
控制每次服药量。一般每次服药量控制在150-300ml,防止大量服药引起腹胀呕吐。
对于经常出现服中药呕吐的患者,可先喝少量生姜汁或嚼服2-3片生姜,然后再服中药,防止呕吐。
饮药时可屏住呼吸,一口气将药液喝完,饮药途中最好不要停顿,以免勾起药味而诱发呕吐。因为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根,也可以用吸管,让药液从舌根处直接进入喉咙,尽量避开舌头对苦味最敏感的位置。服药后可立即漱口。
栏目:实用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