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讯 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是我国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分级诊疗目标的重要措施。经过多年努力,广州市番禺区从“危急重症”入手,科学统筹区域医疗资源,完善分级诊疗流程,优化分级诊疗体系,扎扎实实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居民群众健康防线。
根据中国胸痛中心网数据显示,番禺区标准版胸痛中心入门至导丝通过(D2W)的时间全区加权平均值由2020年64.33分钟下降至2022年59.54分钟,远低于90分钟的国家标准要求;急诊PCI病例由2020年488例上升至2022年569例;直达导管比例、绕行急诊及CCU比例由2020年80.5%上升至2022年96.43%;入门-出门时间全区加权平均由2020年228.58分钟下降至2022年30.85分钟。
重规划谋全局
织密胸痛救治大网络
目前辖内已有 12 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通过广东省胸痛中心验收,10家单位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其中省级标准版5家、省级基层版7家;国家级标准版5家、国家级基层版5家。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有2家进入注册阶段,14家进入建设筹备阶段,1 家进入认证阶段。三级运行架构鲜明,运行井然有序。
番禺区胸痛救治网络自2015年3月正式运作。第一级为PCI版胸痛中心,是全区胸痛急危重病人抢救和治疗的主战场;第二级为基层版胸痛中心,重点解决胸痛病人识别、诊断和对心肌梗塞患者快速转运问题;第三级为基层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站,肩负胸痛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识别任务。三级架构以胸痛微信群、绿道APP和120急救网络为连接平台,已实现全域覆盖。
通过建立胸痛救治微信群,将15家医院、3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急诊医生、内科医生、PCI专家,共1183人整合一起,由专家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各级医疗机构第一时间对胸痛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即刻上传,专家会诊后提出救治意见,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及时调动120救护车,绕行急诊、绕行CCU,直接进入导管室救治,极大地缩短了救治时间,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抓两头带中间
建立完善分级诊疗新机制
推进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筑牢基层医疗服务网底是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距离百姓最近的专业医疗资源,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急性胸痛接诊任务。一是完善制度。番禺区印发《番禺区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实施方案》,推动胸痛救治单元规范化建设,印发《推进番禺区胸痛救治单元注册验收工作的通知》,并结合本地实际,对申报注册、技术支撑、验收申请等方面进行详细指引。各胸痛救治单元发布正式成立胸痛救治单元的文件,明确组织架构及主要岗位人员职责。二是夯实硬件。各医疗机构设置胸痛救治单元的指引及胸痛优先标识,配备床旁心电图机设备,双联抗血小板常备药品;有收容或者留观能力或距离上级医院转运距离大于60分钟的胸痛救治单元应配备肌钙蛋白床旁快速检测设备。建立针对急性胸痛患者的心电图、双联抗血小板、抗凝、溶栓及肌钙蛋白等项目的先救治后收费机制。三是打磨软件。规范化胸痛救治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由5家标准版国家级胸痛中心牵头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质控会、典型病例讨论会、联合例会、网络医院、宣教、义诊等多种方式,开展以胸痛症状识别、急性胸痛相关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常规心电图知识、基本急救技能为主的全员培训,使胸痛中心所涉及的各有关部门、人员在全面了解胸痛中心的主要目标和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职责,从而建立整体的救治原则、快速反应体系以及协同管理机制。胸痛救治单元推出后,按照就近原则,基层医疗机构与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建立联合救治及转诊关系,对胸痛患者及时准确诊断,减少早期救治延误,大大提高了心梗救治率。
提高区域医疗核心竞争力,强化救治保障能力是支撑。一个高质量的胸痛中心不仅体现出医院的综合实力,也展现了区域医疗发展水平,更是守护群众健康的中坚力量。番禺区胸痛救治体系拥有256层螺旋CT、3.0T双梯度磁共振、全数字化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体外膜肺(ECMO)等先进设备,这些设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心血管内科、胸外科/心脏血管外科、急诊科、ICU、呼吸内科、放射科、介入室、手术室等多学科协作为主要核心团队,主要聚焦急性胸痛患者诊断、救治与康复,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肺动脉栓塞治疗。目前,番禺区能够常规开展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术、心脏搭桥、体外循环下心脏二尖瓣瓣膜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左房心耳结扎术等医疗技术。
流程清晰,建立功能完善的分工协作机制是关键。组建急救网络规范区域性救治流程。依据指南及距离上级医院的转运时间,将胸痛救治单元与具有急诊PCI能力的胸痛中心联合,签署救治协议;为首诊于本机构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制订首选的再灌注治疗策略,对急性心梗患者,须转诊PCI医院进一步诊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首诊医院溶栓,考虑大动脉梗塞者,溶栓后须马上送到具备血管内治疗医院对接治疗。各医疗机构均制定适合本机构实际条件的政策措施,包括院前急救流程、绿色通道先救治后收费流程、溶栓筛查表、溶栓标准操作流程、溶栓结果判断标准、溶栓药物、溶栓后转运流程等20余项救治流程。制定专用评估表、溶栓登记表等多种文书的急性胸痛诊疗流程图,指引接诊医师快速、规范完成急性胸痛患者的接诊、初步诊断及决策任务。
(柴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