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益生菌,大部分家长的反应可能是:治便秘、治腹泻、增强免疫力……益生菌仿佛是“万能药”。然而,益生菌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可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人体肠道内含有约400~500种不同类型的细菌。不同菌种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宿主与细菌之间借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在消化道中形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宿主与菌种、菌种与菌种之间的这些联系,共同维系着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
益生菌是细菌的一个分支,是一类当摄入足够数量时、可对宿主发挥有益作用活的微生物,常见的有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等。
与益生菌不同,益生菌制剂是指含有益生菌和其他添加剂等成分的产品,包括含有益生菌的酸奶、酸乳酪、酸豆奶,以及含有多种益生菌的口服液、片剂、胶囊、粉末剂等。
益生菌可以直接作为食品添加剂服用,起到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
作为药物使用时,益生菌可以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2016)》推荐使用益生菌治疗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尤其对病毒感染导致的水样腹泻具有显著疗效,推荐在疾病的早期给予益生菌治疗。对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推荐使用布拉氏酵母菌。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益生菌能缩短患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程,减少患儿住院时间。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市面上的益生菌产品非常多,如果发现市售益生菌不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命名不规范、活菌数量不足、添加成分过多等情况,应禁止服用。
盲目补充有风险
益生菌作用广泛,安全有效,但盲目补充益生菌也有风险。
对于身体比较健康的孩子,健康饮食、适当运动就可以提高免疫力。如果长期服用益生菌,反而可能使肠胃对益生菌产生依赖作用,破坏肠道内部平衡,引起肠胃紊乱,无法更好地吸收营养。
对于适宜使用益生菌的孩子,家长需要在选择益生菌产品时了解清楚孩子的症状,以及产品中益生菌的适应证,否则,很可能带来风险。如免疫功能受损者补充益生菌可能发生菌血症;先天性半乳糖血症及葡萄糖、半乳糖吸收障碍综合征或乳糖酶缺乏的患者应禁用含有乳糖的益生菌产品。
益生菌可与食物同服,但食物温度不宜过高。与奶粉同服时,奶粉温度不宜高于40℃,以免有效成分受到破坏。
益生菌应避免与抗菌药物同服。部分益生菌是被列在抗菌药的抗菌谱中的,两者同时服用可能杀死或抑制益生菌,导致疗效降低,所以如果必须选择,应尽量选择对益生菌不敏感的抗菌药。合理的服药顺序为:先服用抗菌药,间隔2~3小时后再服用益生菌。临床常用的布拉氏酵母菌散为真菌,对抗菌药物不敏感,可与常见抗细菌药物同服,但不可与全身性或口服抗真菌药物同时使用。铋剂、鞣酸、药用炭、酊剂等能抑制、吸附或杀灭活菌,故不能合用。
此外,由于每个人肠道结构和功能发育不同,肠道菌群紊乱的程度和方式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同一剂量的效果可能出现差异。专家表示,益生菌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明确病因,结合具体情况判断是否有使用的指征,避免滥用微生态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