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虎领读:
出门在外,即使是短程的路途,人们也习惯于乘车。乘车的方便快捷使许多人忽略了步行这一选项。研究显示,长期走路的人,在心血管、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等方面都要比长期乘车的人健康。走路对人体的益处远胜于乘车。
多走路益处多。步行能增强心脏功能,使心脏慢而有力;增强血管弹性,减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增强肌肉力量,强健腿足、筋骨,并能使关节灵活,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定时坚持步行,可消除心脏缺血性症状或降低血压,使人体消除疲劳,精神愉快,缓解心慌心悸。在户外新鲜空气中步行,大脑思维活动变得清晰、灵活,可有效消除脑力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步行代替乘车还可以保护环境,减少废气污染。因此,能走路的情况下建议少坐车。
不过,走路也有禁忌。如饭后不宜马上走,应该休息45~60分钟后再走,以免干扰肠胃的消化;不宜在马路边走,在马路边走路会导致人体吸入更多灰尘及有害气体,建议选择公园等环境相对清幽的地方,地面最好是草地、泥土;走前应热身,走后应拉伸,以保护关节,缓解肌肉酸痛;走路步子不宜太大,步子太大,脚掌落地过急,容易增加关节损伤的风险,走路的最后5~10分钟应逐渐放慢速度,让心跳慢慢恢复到平静状态;不宜走走停停,应保持每秒钟走两步的频率,走30~40分钟,约走6000步比较合适。
在影响精力的生活习惯当中,精力与运动的相关性已经得到研究证实,相对于经常运动的同龄人,运动不足的成年人感觉疲劳的可能性增加了64%。至于两者的因果关系,其实是相互作用的,精力充足的人更有可能去运动,后天的锻炼通常也可以改善精力。对于慢性疾病伴随的疲劳,有大量研究显示适量运动可以减轻疲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在健康人中,运动对疲劳作用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多数研究结果支持运动降低疲劳感,如果想通过运动改善精力,可以在考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目前的运动习惯、体能水平、疲劳感制定方案。
之前几乎不运动、长期感觉疲劳的人,可以尝试低强度运动,这样既能用运动“提神”,又不会因为运动而太过疲劳。对于平时有运动习惯、疲劳感不强的人,中等强度运动的效果优于低强度运动。从未做过力量训练的人,将有氧运动替换为力量训练或者两者结合,也许会感觉精力更好。当然,运动也有限度,对于久坐不动的人,增加运动后通常精力会变好,但已经高强度运动的人继续加量,精力无法继续提高,反而可能变差。另外,让人感觉疲劳的原因非常多,虽然多运动可以改善人的精力,但解决最耗费精力的问题才是关键。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技师 解东风
热身
绘图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 黎婉诗
编创 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 郭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