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谭叔(化名)身体硬朗,平时在村里养鸡养鸭,辛勤劳作。某天外出淋雨后,谭叔开始出现40℃高热,伴随咳嗽、咳痰、怕冷、打寒颤,更麻烦的是气喘严重。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谭叔和家人几经辗转来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谭叔入院后查胸部CT显示左边肺一半是实变影,持续高热,血氧饱和度差,存在明显感染,有明显缺氧症状,免疫功能受损,多脏器功能受损。为了尽快明确谭叔的感染原因,医院为谭叔做了肺泡灌洗液和血高通量测序,结果都发现了鹦鹉热衣原体。找到“元凶”后,服用针对性药物,谭叔体温慢慢降到正常,肝功能、血小板、血氧也逐渐恢复正常。
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群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梁志科介绍,鹦鹉热衣原体,简称鹦鹉热,为革兰阴性需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主要宿主为鸟类。不仅能通过鹦鹉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鸽子、鸡、鸭等禽类传播。呼吸道吸入受鹦鹉热衣原体污染的气溶胶可致病,人与人之间传播较为罕见。近年国外相关文献报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群,患者大多数有禽类接触史。典型表现为高热、畏寒、咳嗽、头痛、肌痛和肺部浸润性病变等,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烦躁及昏迷等,往往预后不佳。影像学缺乏特异性,X线胸片最常见斑片状磨玻璃影或大片融合的实变影,沿肺段分布,以下叶受累为主,肺门淋巴结肿大或胸腔积液少见。诊断鹦鹉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鹦鹉热一般实验室检测要求高,早期诊断困难,某些情况下二代测序技术可以实现快速筛查病原体,有助于及时明确病原体以启动特异性抗感染治疗。
提高认识积极预防
鹦鹉热的治疗首选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疗程至少为10~14天。若存在禁忌,次选大环内酯类药物,氟喹诺酮类对鹦鹉热亦有一定疗效,但远低于前两类药物。即使用对了药,起效到全退热也需要一定时间,不能太早否定药物的有效性而换药。
据文献报道,我国约有8%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不少地方因缺乏认识,延迟诊断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花费高达数十万元。因此,大众有必要提高对鹦鹉热的认识,积极做好预防,从事禽类售卖、宰杀的人群应正确佩戴口罩,日常加强禽类的管理;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平时避免与禽类进行不必要的接触;接触禽类后要彻底洗净双手;如出现高热、咳嗽、头痛、肌痛等类似流感的症状时尽快就诊。
(医学指导: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梁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