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高”特点。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又分为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前者发作后较难恢复,需要重视,后者俗称“小中风”,脑血栓在脑细胞坏死前移开,血管疏通、血流恢复后,不舒适的症状会随之消失,需要警惕;而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出血或脑溢血。
今年的5月25日为“世界预防中风日”,认识中风、预防中风、识别中风,方能防“风”于未然,挽救宝贵生命。
远离中风从日常做起
中风并非突发、不可预防的疾病,也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研究表明,由于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等因素,中风年轻化的趋势逐渐明显。我国中风疾病负担有爆发式增长的态势,预防中风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中风主要由两个原因导致,一是血管堵塞,如血栓形成、血管粥样硬化;二是血管破裂出血,如高血压、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等。引起中风的高危因素有抽烟、饮酒、高盐饮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血管疾病及缺乏锻炼等。
中风固然起病急、快,但可防可治。若能够提前了解中风的风险因素,重视预防,并且在发病初期及时识别中风先兆,进行早期干预,则可能改变中风的不良结局。排除遗传、年龄、性别等不可干预因素,可从以下7个方面入手,降低中风发生风险。
1.控制“三高”。应尽量将血压、血糖及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
2.预防心脏病。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之一。日常生活中,若常感到心慌、心悸或活动后胸闷、气促、心慌等不适,应及时就医排查。
3.适当锻炼。锻炼有助于控制体重,可根据个人喜好和耐受力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及运动频率等。运动时间可逐渐增加,由每周2次,每次10~15分钟,过渡至每周5次以上,每次20~30分钟。年轻人可选择中等及以上强度的体育运动,如:快、慢跑,有氧及无氧运动,器械或徒手锻炼等多种方式。老年人原则上以轻度锻炼为主,运动时自我监测心率快慢和呼吸频率,以不影响与人交流为宜,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方式有:太极拳、八段锦、瑜伽、跳舞、散步、慢跑、游泳等。
4.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宜清淡、丰富、种类多样化,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减少钠、钾盐的摄入,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避免吃夜宵等不良饮食习惯。
5.戒烟戒酒。坚定坚持戒烟,戒除或限制饮酒。如必须饮酒,正常情况下,男性每日摄入的纯酒精量应不超过25g,女性每日摄入的纯酒精量不超过15g。
6.定期体检。进行常规体检,必要时可进行脑组织的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和脑血管磁共振成像(MRA),评估血管情况。
7.避免情绪激动。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长期如此会导致血管受损,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日常应调节好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牢记口诀可挽救生命
对于中风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如果能在短时间内发现中风症状,并且得到及时治疗,能很大程度上降低脑卒中导致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识别中风先兆,应牢记“BEFAST”口诀。“B”-Balance(平衡):难平衡;“E”-Eyes(眼):看不清;“F”-Face(脸):看脸,不对称,口角歪斜;“A”-Arms(手臂):抬起双手或双脚,肢体无法抬起或抬起困难,半身不遂;“S”-Speech(语言):聆听说话,口齿不清,言语模糊;“T”-Time(时间):如出现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发生中风,应立即就医。
大脑缺血缺氧4~6分钟以后,脑细胞将发生不可逆的坏死,从而导致脑功能出现不可逆的损伤。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时间窗为发病4.5小时内,介入治疗最佳时间为发病6小时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每分钟有190万脑细胞死亡,若能够在发病后第一时间迅速就医,给予干预治疗措施,将最大程度地保护脑细胞,最大限度地减少大脑的不可逆损害,从而改变肢体活动障碍、死亡等不良中风结局。
专家提醒,中风抢救的“黄金期”十分有限,学习中风知识,掌握预防措施,快速识别中风先兆,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家人。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脑病科主任医师 吴智兵 主任中医师 刘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