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就要当一名好医生,什么是好医生?不但要有为病人造福的愿望,更要具备为病人排忧解难的本事。”这是珠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唐家湾镇)卫生院医生陈鹏经常对同事说的一句话。他深知“打铁先要自身硬”,从医20多年来克服重重困难,在业务上刻苦钻研,坚持不断学习新医疗技术;放弃知名三级医院的工作机会,扎根基层,长年潜心钻研中医,从事慢性病干预治疗工作;24小时待命候诊,守护居民身心健康。日前,他荣获第九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
1996年大学毕业后,陈鹏入职一家当地颇有名气的三级医院,主要负责医治心脑血管疾病。他接诊过很多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尽心治疗的同时,一个想法萦绕脑海:“为什么不提前引导患者做健康干预来避免悲剧的发生?”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2005年,他放弃原有医院的优厚工作条件,来到珠海成为一名基层医生。之后,他参加广东省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开始研究中医,并研读相关教材,四处拜师学习,在中医学习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十多年间,陈鹏先后在多个社区的卫生服务站任职。社区的居民都有他的手机号,他的手机从不关机,24小时为居民提供服务。对于一些活动不便或者急诊急救需要上门的患者,他都是一个电话随叫随到。
“很多慢性病的发生跟不良生活习惯或没有按时服药密切相关,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陈鹏介绍,社区居民黄伯血压常年在170 /100毫米汞柱左右,因没有感到不适不肯吃药,家人、医务人员、社区干部劝说,黄伯都置之不理。
陈鹏将黄伯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定期到黄伯家去测血压。一次,在黄伯家进行日常检查时,老人说左半边手脚有点不灵活。陈鹏稍作检查后,告知老伯有中风的潜在风险,让其及时接受治疗,老人仍固执己见不接受治疗。约半个月后,老人半夜突然发现左上肢和左下肢不能动弹。陈鹏接到家属电话后,判断是脑血管意外,建议马上送上级医院治疗。因为处置得当、送医治疗及时,避免了患者病情恶化。老人出院后转回社区康复,陈鹏上门服务。经过三个月的针灸推拿等康复治疗,现在黄伯恢复良好,生活可以自理,能融入社会。
在慢病管理方面,除了生活方式上给予患者健康指导外,陈鹏还采用中西医结合管理的方法。对于部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他发现不用西药或者仅用少量西药,采用中医药干预,如口服中药、耳穴压豆或者埋线等治疗,效果也很好。对于评估有潜在并发症风险的患者,他也采用中医药干预,如体检时发现肝肾功能等受损,均用中草药干预,使其指标恢复正常。经过陈鹏团队共同努力,近几年社区中除上述黄伯外,无一例慢性病的严重并发症特别是心脑血管病意外发生。
“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也要有健康的心理。”心病影响身体健康,精神问题会危害家庭和社会,都需要进行早期干预。2018年,他再度出发,参加广东省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做起社区居民的心理医生。
婆媳关系、孩子教育、更年期情绪不稳定、老年人抑郁症……通过与居民聊天,他能准确发现对方的症结所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新冠疫情期间,陈鹏奋战抗疫一线,防控点测体温、居家隔离人员管理、核酸检测、重点人群转运、中高风险区健康保健服务、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
防控点的工作节奏紧张,陈鹏身穿严密的防护服,带着橡胶手套和护目镜,每次上岗都持续好几个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陈鹏说:“脱下防护服时浑身跟在水里捞出来一样,恨不得直接躺在地上睡会。”
当时社区里有外地来珠海的人员,按要求需要居家隔离。隔离人员出于对病毒的恐惧,有时候会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有的甚至会做出一些不配合监测的行为。面对这种情况,陈鹏总是耐心解释、安抚,为他们做心理疏导,消除其恐惧感和孤独感,并积极同隔离人员家属沟通,告知被隔离人员有关情况,逐渐获得隔离人员及其家属的支持和认可。
多年深耕医学领域,陈鹏以精湛医术和细致服务,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好口碑。陈鹏说:“穿上这身白大褂,我们守护的就是生命。要把工作干好,敬畏生命。”
(作者单位:珠海市高新区唐家湾镇卫生院)
栏目:广东医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