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肝脏是人体内的重要脏器,承担着主要的代谢功能,还兼具凝血、免疫、解毒、调节等功能。在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逐年降低,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23-03/13/008151.html

等待处理…

学习“肝”货 拒绝“肝”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 李建国 肝脏外科 李华 消化内科 郭云蔚 超声科 李凯
2023年03月13日

肝脏是人体内的重要脏器,承担着主要的代谢功能,还兼具凝血、免疫、解毒、调节等功能。在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逐年降低,已从全球高流行区转为中等流行区,但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肝细胞癌发生率却逐年升高;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下降不明显;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和脂肪性肝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2001年起,我国将每年的3月18日设立为“全国爱肝日”,广泛开展“爱肝护肝”科普知识宣传,提高人们对肝脏疾病的关注和认识。在“全国爱肝日”来临之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专家们将详细介绍各种常见的肝脏疾病,让大家会区分、早识别。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按全球专家共识,慢性乙肝患者都应该接受抗病毒治疗。因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每年约有2%~10%进展为肝硬化,未经系统治疗的肝硬化患者每年有3%~6%会出现原发性肝细胞癌。HBV的传播主要是血液途径和母婴传播,日常生活中的修脚、纹身、共用剃须刀是可能的传播途径,而吃饭、拥抱、握手并不会传播HBV。

HBV感染可以预防,乙肝疫苗接种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自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全国儿童计划免疫范围之后,我国儿童HBV感染率大幅下降。HBV阳性的准妈妈可以正常怀孕、分娩和哺乳。科学的“药物+疫苗”联合预防可将新生儿HBV感染率降至接近“零”水平。

慢性乙肝抗病治疗的药物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类和核苷类两大类药物。使用口服抗病毒药的患者一定要坚持用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吃药,更不能随意停药。除抗病毒药物外,保肝护肝药物亦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不要随意使用各种保健药物,使用药物种类越多不但达不到保肝护肝的目的,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导致病情加重。

丙型病毒性肝炎

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人群对丙型肝炎病毒(HCV)都是易感的。我国HCV感染率在0.43%~0.6%之间,大概是600万~1000万人。

HCV的传播途径和HBV类似,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也可通过母婴传播。共用注射器的静脉吸毒人群是最高危群体,其次是血液透析患者,男男同性恋群体的感染率则排在第三。

目前没有预防HCV感染的疫苗,但有针对HCV感染的特效抗病毒药物,口服抗HCV药物三个月疗程可以清除90%~95%的HCV感染。预防HCV感染主要在于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积极认真筛查HCV感染者、远离毒品和注意个人防护。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失代偿性肝硬化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由于肝硬化不能完全逆转,在清除HCV后依然需要长期到医院随访观察,依据肝功能变化和肝硬化的相关并发症做相应的对症治疗。另外,目前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率偏低,筛查患者并及时治疗是当务之急。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各种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导致的肝脏损害,也常称为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等,其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

目前明确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品和保健品超过1000种,占药物及保健品总量的30%。许多人认为只有西药可以导致肝损伤,中药的安全性高,实际上传统中药是引起DILI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对于DILI,目前缺乏简单、客观、特异的诊断指标和特效的治疗手段。预防DILI的关键在于不滥用药品和保健品,医务人员也要提高认识,及时鉴别和诊断DILI,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酒精性肝病

酒精对包括肝脏在内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均有明显损害,同时也是重要的致癌物质(一类致癌物)。

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天,女性≥20g/天;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g/天,就会诱发酒精性肝病(ALD)。日均酒精摄入量愈多则发生肝损害的危险性愈高。日均饮用酒精40g~80g持续5年会导致酒精性脂肪肝,10~15年可相继发生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

在一般人群中,ALD患病率约为4.7%,酒精因素约占肝硬化病例的20%~36%。我国ALD的发生率逐年升高,防治ALD的关键是少饮酒或不饮酒,对于酒精成瘾者的治疗需要药物和心理干预联合治疗。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与酒精无关的脂肪肝称之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2020年全球专家共识将其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因为此类脂肪肝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疾病广泛共存。我国MAFLD的流行率超过25%,远远高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率。

近年来,生活条件改善,脂肪肝患者数量日益升高,脂肪肝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热量摄入多而消耗少导致,简单而言是“吃的多、动的少”,特别是与糖的过多摄入有关。需要提醒的是,医学上的“糖”不是人们狭义认识的糖,所有淀粉类食品都是高含糖食物,如大米、芋头、红薯等。

MAFLD是体检肝功能指标异常的主要原因。由于MAFLD是一个进展缓慢的肝脏慢性疾病,很多人体检已经发现转氨酶升高,可往往还不重视。脂肪肝危害很大,同样可以导致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和肝癌。而且MAFLD患者常常伴有体重超重、血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还与结肠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有关。

MAFLD的防治首先是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是最重要的防治手段,切忌暴饮暴食,控制糖的摄入,不喝含糖饮料,减少高淀粉食物的摄入,同时要限制饮酒量,避免过量饮酒,因为饮酒会加快、加重脂肪肝的病情。

而对于NASH,至今尚无公认的保肝药物可推荐使用,其相关的治疗药物,双环醇、水飞蓟素(宾)、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制剂、维生素E等药物的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原发性肝癌

导致肝癌最常见的病因是HBV的慢性感染,其次是HCV感染。黄曲霉素、酒精性肝硬化、MAFLD、饮水污染、吸烟、性激素水平异常、微量元素缺乏也与肝癌的发生相关。

我国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慢性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率低,仅在15%左右;二是早中期的肝癌没有症状容易被忽视和漏诊,绝大多数患者发现肝癌时已经是中晚期。

要发现早中期肝癌只能靠定期体检,检查项目主要依靠检测甲胎蛋白(AFP)和影像学检查,如肝脏彩超、磁共振或CT。慢性肝脏疾病患者一定要定期做相关检查,检查间隔时间以3~6个月为佳,而肝硬化患者检查间隔时间最好是3个月。

要降低肝癌的风险,需依靠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如慢性乙肝感染者要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抗病毒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也是关键;ALD患者的治疗关键是戒酒;MAFLD的患者则是要依靠“管住嘴、迈开腿”,即要控制热量的摄入,同时要多运动增加热量的消耗。此外,不要食用霉变的花生、玉米和大米等食物,避免摄入黄曲霉素。

除了上述肝脏疾病,还有免疫性肝病和遗传代谢性肝病,这两类疾病的病因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遗传特异性和基因变异有关,没有预防的办法和特异性的根治手段,发现后需要长期治疗和定期复查。

专家提醒,爱肝行动不应只限“爱肝日”当天,有基础肝病的患者要端正对肝病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酒、戒烟,不熬夜,饮食以清淡为主,注意营养均衡。定期检查,追踪病情变化,避开“伤肝”药物,不给肝硬化、肝癌留下可乘之机。

(通讯员 甄晓洲)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