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今年的3月3日是我国第24个“全国爱耳日”,宣传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耳朵在人体的五官中并不起眼,它的健康也容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23-02/27/008101.html

等待处理…

突发性耳聋正在损害耳健康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曾祥丽 甄晓洲
2023年02月27日

今年的3月3日是我国第24个“全国爱耳日”,宣传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耳朵在人体的五官中并不起眼,它的健康也容易被忽略,但它是人体重要的信息“接收器”,不仅负责人的听觉,还有平衡和定位的功能。与耳朵相关的健康问题,有炎症、耳聋等。其中,突发性耳聋在近年来逐渐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损害着人们的听力健康。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症,是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日常生活中,熬夜、暴饮暴食、饮酒过度、压力超标等都是突发性耳聋的危险因素。可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调节心理压力是预防突发性耳聋、做好听力保健最简单的方式。

在爱耳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专家将详细讲述突发性耳聋的症状和应对措施,以及自测听力损失、科学的听力保健方法。

及时治疗助益听力恢复

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局部因素(内耳)和全身因素均可能引起突发性耳聋。常见的病因包括:疾病性因素如血管性疾病(内耳供血动脉的痉挛收缩或者堵塞导致血供的中断)、病毒感染(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鼻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非疾病性因素如精神焦虑紧张、心理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另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会导致微血管病变,也可能增加患突发性耳聋的风险。

突发性耳聋多有突发的听力减退,多数为单耳起病,大部分患者伴有耳鸣。耳鸣也可为患者的首发症状,甚至有些患者仅表现为耳鸣,随后检查才发现听力损失。因耳朵与人体平衡相关,突发性耳聋患者还会出现眩晕,多为天旋地转感,伴有恶心呕吐、走路不稳,不少患者同时伴有耳闷堵、耳胀、耳痛、耳周麻木感。

突发性耳聋若及时治疗,听力恢复的可能性在70%以上,因此,一旦发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就医,切莫错失治疗的黄金时间。突发性耳聋通常采取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包括保持心情愉悦、作息规律、休息良好、控制血压血糖、清淡饮食、忌食过咸肥腻食物、忌饮浓茶咖啡。药物治疗是突发性耳聋的主要治疗手段,通常联合用药效果较好。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包括激素、改善内耳循环药物、溶栓药物、增加内耳能量供应药物、营养神经药物等。此外,高压氧疗治疗突发性耳聋也有不错的疗效。

10道题目自测听力损失

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指出,全球有15亿人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约4.3亿人需要针对听力损失的康复服务。到2050年,预计将近25亿人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至少7亿人需要听力康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耳聋和其他沟通障碍研究所列出了“察觉听力损失的10道是非题”:

1.打电话时是否会觉得听不清楚?

2.若两人以上同时在讲话,是否会因听不清楚导致沟通困难?

3.是否有人抱怨你的电视音量过大?

4.与他人沟通时,是否会觉得理解困难?

5.当周围环境有噪音时,是否觉得听得很吃力?

6.是否常常需要请他人“再说一遍”?

7.是否觉得他人讲话都很含糊或听起来很不清晰?

8.是否常误解别人说的话,且回应他人时常文不对题?

9.在听女性或儿童说话时,是否常常觉得困难?

10.是否有人抱怨你误解他们的意思?

如果上述10道题目有超过3道题的答案为“是”,则建议到医院进一步诊断。

日常生活做好听力保健

人的内耳中“掌管听力”的毛细胞数量是固定的,且非常脆弱,一旦受损就不可逆转。因此,日常生活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听力的保护。

注意耳卫生。保持耳道干燥,尽量不掏耳,如果耵聍(俗称“耳屎”)较多,影响听力,可定期到专业、正规的医院进行清理。

注意擤鼻方式。不能同时按住两侧鼻子用力,这样可能会造成中耳炎或鼓膜穿孔。

使用耳机有技巧。在噪音大的地方最好不要戴耳机。即使在安静的环境中使用耳机,也要注意音量和时间,牢记“60-60”原则:音量不超过设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嘈杂场所佩戴耳塞。在噪音较大的场合,要与噪音源保持一定距离,使用防噪耳塞或者棉花堵住耳朵,避免听力受损。在噪音中“间歇离场”能让听觉器官得到短暂的休息,有助减少接触噪声的总时长。

防控慢性病。对于老年人来说,虽然听力受损大多是由听觉器官退化所致,但年龄并非决定病情进展的唯一因素。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都与听力损失有关,注重防控慢性病可延缓听力老化进程。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生活上,作息规律,避免熬夜,饮食营养均衡,增强体育锻炼。心理上,适当缓解工作压力,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郁、焦虑及恼怒等不良情绪刺激。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