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所谓的“正气”,是指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及自身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邪”则指各种致病因素。在流感高发季节与新冠感染流行的特殊时期,如何防范流感叠加新冠感染风险?英德市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医师莫俊辉指出,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等科学防疫准则外,增强身体抵抗力是关键。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提高自身免疫力,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同时,他也从中医方面,给出了五招,帮助辟“邪”。
艾灸四个穴位,调节机体免疫
《顾松园医镜》中记载:“盖三时感冒,皆是风邪为病。”中医认为,流感多是由于病邪的侵袭,而艾灸能温补阳气,抵抗病邪入侵,预防流感。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说的就是艾叶在防治疾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烟对引起不同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因此能防病、防瘟疫。目前流行的新冠感染从其发病季节及临床表现特征来看,正属于中医瘟疫或瘟病范畴。可见,此时艾灸治疗是个不错的选择,艾灸穴位的选择也有所讲究。
风府穴:位于颈后正中线,入后发际1寸。取穴时,顺着后脑勺往下摸到凹陷处即风府穴。风府穴是人体督脉上重要的穴道之一,艾灸风府穴,可解表散寒,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等头项病症。此穴有头发覆盖,因此艾条需放置稍远点。
大椎穴:位于颈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是督脉与诸阳经之会,主一身之阳气,有升阳强壮的作用,为强壮保健养生要穴之一。艾灸大椎穴,主治发热、感冒、疟疾、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精神分裂症、癫痫,及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发凉、肩背冷痛、身体虚弱等。
合谷穴:位于第1和第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也即虎口。取穴方法简便,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指蹼(两手指指骨之间)缘上,拇指屈指时指尖所指处即合谷穴。艾灸合谷穴,主治热病无汗、头痛、鼻塞、牙痛等。感冒鼻塞、流清涕时,艾灸此穴亦特别有效。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足三里为全身三大强壮穴(足三里、关元、气海)之一。艾灸足三里,可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防止邪气入侵体内,对病后体虚、禀赋不足、身体瘦弱、抗病力下降等均有补助作用,对增进机体防卫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以上穴位,每次用艾条灸20~30分钟,可强身健体,提高机体抵抗力,对预防流感及新冠感染大有帮助。
按压两个穴位,健运脾胃之气
足三里:位置如前文所述,以食指按揉5分钟,按压力度以感觉酸痛为宜,每日2~3次。
中脘穴: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以食指按揉5分钟,按压力度以感觉酸痛为宜,每日2~3次。
按压这两个穴位,可有健运脾胃之气,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泡脚祛湿散寒,促进气血运行
泡脚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方式,简单方便,大有裨益。通常认为,冬季泡脚的最佳时间为晚上9点左右,泡脚时间一般30分钟即可。冬季晚上泡脚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扩张足部血管,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缓解疲劳,减轻工作及生活压力;二是可以刺激足部末梢神经,抑制大脑皮质,减少大脑血流量,从而帮助入眠,提高睡眠质量,改善失眠的症状;三是可以振奋人体的脏腑机能,促进寒湿气排出体外,缓解疲劳,增强机体免疫力。
泡脚可以单用60~70℃热水,也可以加入中药药包。推荐艾叶30g,生姜10g,鸡血藤30g,当归10g,作为常用泡脚中药方。泡脚对于大部分人群普遍适宜,特别是神疲乏力者、失眠多梦者、关节冷痛者尤宜。但高血压患者、糖尿病足患者应注意泡脚的水温及泡脚的时间,心力衰竭者、醉酒人群不适宜泡脚。
根据体质煲汤,既营养又健体
气阴虚体质。这类体质的人群易疲劳、口干、鼻微干,口渴喜冷饮,面色潮红且有烘热感,眼睛干涩视物昏花,唇红微干,皮肤偏干且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大便干燥,小便短涩。以北沙参30g,百合15g,玉竹15g,莲子10g,瘦肉或排骨约250g,加入适量清水煲汤,汤成加入适量盐调味。该汤有益气养阴清肺之效。
痰湿体质。这类体质的人群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平素舌体胖大,舌苔多厚腻,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以陈皮15g,薏苡仁30g,生姜10g,瘦肉或排骨约250g,加入适量清水煲汤,汤成加入适量盐调味。该汤有除湿化痰之效。
适当服用中药,提前预防新冠
莫俊辉表示,可适当服用新冠感染预防中药,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办公室医疗救治组推荐的普通人群预防处方粤抗2号是个不错的选择。方药组成为桑叶10g,芦根15g,薏苡仁20g,桔梗10g,五爪龙20g,薄荷5g(后下),银花6g。中药饮片冷水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30分钟,薄荷后下5分钟。15岁以上人群,每日1付,煎为2袋,每袋100ml,早晚餐后半小时服用,3~14岁儿童用量则应减半。80岁以上老年人、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