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因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HIV是一种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 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发生恶性肿瘤等,病死率较高。
艾滋病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HIV感染的孕产妇将HIV传给胎(婴)儿的过程即称为“母婴传播”,又称“围产期传播”或“垂直传播”。在缺乏任何干预的情况下,HIV感染孕产妇将HIV传播给胎(婴)儿的概率为15%~45%。使用了抗HIV药物等措施后,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率可降低至5%以下。一旦发现胎(婴)儿感染HIV,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进行抗HIV药物治疗、出生后及时规范治疗和人工喂养,有效地预防和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
HIV感染孕产妇可能在孕产期过程的以下三个阶段将病毒传给胎(婴)儿:怀孕期间、阴道分娩时和母乳喂养阶段。为阻断母婴传播,可在这三个阶段分别开展干预。
孕期干预:重孕检抗病毒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首先要在孕期展开干预。
孕检:妇女在怀孕后,应在孕早期进行产前检查,并在接受初次孕产期保健服务时,即建档时进行免费的HIV检测,明确自己的感染状态。HIV感染孕妇及早诊断对于预防母婴传播至关重要,感染HIV的婴幼儿多半是由于母亲没有发现自己处于感染状态,未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而感染的。
抗病毒药物应用:应对感染HIV的孕妇提供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按照专业医生提供的建议,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案,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提供安全性行为指导、感染症状和体征监测、营养支持、心理支持、性伴告知与检测等服务。发现感染HIV的孕产妇应听从医嘱、及早用药、按时服药,这是阻断母婴传播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孕产妇抗病毒用药前、用药过程中应进行相关的检测。
分娩时干预:降风险护婴儿
HIV感染孕产妇分娩时的干预服务应侧重于合适分娩方式的选择和新生儿出生后的保护。
安全助产: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确定分娩机构,及时到助产机构待产。HIV感染不是剖宫产的指征。若孕晚期病毒载量过高,可以选择择期剖宫产,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分娩时,医生会尽量避免会阴侧切、人工破膜、使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宫内胎儿头皮监测等可能增加母婴传播风险的损伤性操作,保护胎儿。
新生儿保护:新生儿出生后,医生会及时使用流动的温水进行清洗,用洗耳球清理鼻腔及口腔黏膜,缩短新生儿接触母亲血液、羊水及分泌物的时间,同时避免损伤皮肤和黏膜,保护新生儿,最大程度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产后干预:先用药勤随访
婴儿出生后应进行产后干预服务,除了短期内快速预防用药,喂养指导与定期检查也十分重要。
婴儿预防用药:婴儿出生后,应进行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按照专业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在6~12小时内给婴儿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HIV感染预防。
喂养指导:医务人员会对HIV感染孕产妇及其家人进行婴儿喂养方式的可接受性、知识和技能、可负担性、可持续性等条件的综合评估,并给予技术指导。提倡人工喂养,杜绝混合喂养。对于不具备人工喂养条件而进行母乳喂养的家庭,喂养期间母亲应坚持抗病毒治疗,降低婴儿感染的风险,母乳喂养时间最好不超过6个月。
婴儿检测与随访:在婴儿满1、3、6、9、12、18月龄时,分别进行随访和体格检查,观察有无感染症状出现。根据《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应对婴儿在其出生后6周和3个月(或其后尽早)采血进行HIV感染早期诊断检测。家长应配合医务人员接受随访和检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