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在综合医改考核中连续多年排名全市前列。在广州市2021年度综合医改考核中,番禺区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其他项三个类别汇总分数排名全市第一。
据了解,番禺区通过建立医疗集团、鼓励基层医院运用医联医共通系统开展双向转诊工作、组建专科联盟优化救治流程等措施,不断深化区域医联体建设。经过多年的尝试,番禺区医联体建设工作逐步走出适合番禺群众需求、独具区域特色的“番禺模式”。
建立医疗集团统筹全区资源
据了解,番禺区于2019年10月起正式成立番禺医疗集团,目前已完成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及信息化建设,全区建成以“区域化全覆盖”为特色的紧密型医联体。集团成立理事会,由番禺区中心医院牵头,对区内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集约化管理,共同推进集团运行。通过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级医疗资源,有效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功能定位,规范医联体建设和管理,促进医疗资源统筹管理、集约使用,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医联体内部信息系统统一管理、互联互通。
番禺区医疗卫生集团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信息体系建设,探索在DIP付费下,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组建34支医疗大团队,负责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慢性病常见病的诊治、急难疑危重症的双向转诊。
促进联大靠强 提升基层服务
番禺区卫生健康局发挥政府主导职能,协调各级各部门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鼓励基层医院联大靠强,实施差异化发展。推动区内医院在不改变主体属性,人、财、物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与省市医院结成医联体,通过三级医院专家长期下沉、人员培训、同质化管理,促进省、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番禺区。
近年来,以番禺区中心医院、区第七人民医院、石楼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洛浦街社区卫生中心及其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试点,运用医联医共通系统开展双向转诊工作,实现转诊流程信息化,有效减轻医务人员压力,提高居民就医获得感。何贤纪念医院在区内与9家医疗单位组建“何贤纪念医院医联体”,成立区域首家医疗集团,以“医疗集团”“医疗联合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等多种共建方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应番禺特色的公立医院发展模式。
比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沉”专家到市桥医院进行专家门诊、开展手术、教学查房、讨论疑难病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举行各类学术讲座、参加义诊等。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派出专家到新造医院开展门诊坐诊、到住院部查房、参与手术和开展专家讲座,并派出医护人员支援新造医院的医疗保障工作等。
组建专科联盟 优化救治流程
番禺医疗卫生集团在区内成立了临床质量监控和能力提升中心、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等。番禺区在全市率先发布胸痛救治网络地图,率先发布脑卒中救治地图,建立创伤绿色急救通道,优化重症孕产妇、重症新生儿中心救治通道,逐步形成胸痛、卒中、创伤、重症孕产妇、重症新生儿中心与救治体系。全区现有高级脑卒中中心3个,防治脑卒中中心4个;开展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医院由2018年的3间增至11间;拥有省级认证以上的胸痛中心12家,数量位居全市各区之首。
院前急救工作进一步强化,2021年完成重大活动急救医疗保障41次,出车量居广州市5个120指挥分中心之首,院前急救相关医疗事故及纠纷“零发生”。此外,番禺区还在番禺医疗卫生集团内一类事业单位中推进医学影像中心和心电中心的建设,目前已有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入区域影像中心、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入区域心电中心,并顺利运行。已建成的区域影像中心覆盖全区,承担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阅片与医院的会诊任务。
“四个创新”引领医联体发展新模式
据介绍,在各项医联体推进工作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市桥医院坚持体系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通过党建融合、创建二甲、学科建设、双向转诊、信息支撑、开放教育等方式,帮助市桥医院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基层医院发展探索了一个可借鉴的新模式。
其中,体系创新有效协助市桥医院成功创建为二甲医院;技术创新有效提升市桥医院对疑难病的诊治水平和危重病人的救治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著名专家的服务;模式创新使两院通过建立三级联网合作,实现机制统一与资源合理分配;管理创新使市桥医院得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质化的带动与融合。此外,通过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依托信息化实时诊断,市桥医院的诊疗水平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