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不是想害我!”说话间,精神障碍患者郑女士突然从门缝中探出刀,差一点刺中离门最近的黄飞云。面对情绪激动的郑女士,身躯娇小的黄飞云没有退缩,一边细致观察,一边耐心沟通,想方设法转移患者注意力。医护人员、村干部、公安干警等多方努力,最终成功无伤害地控制住郑女士,并为她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类似这种精神障碍患者突发应急事件,已不是黄飞云第一次遇到,“今年一个月就处理了6、7件。”
今年29岁的黄飞云,从事精神障碍防治工作已有6年半。2019年,她来到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卫生院,与其他2名精防专职人员共同守护着辖区内1007名精神障碍患者。
在提供信息管理、危险性评估、用药指导、健康体检等服务的同时,黄飞云与患者及其家属拉家常,为他们解决烦心事,逐渐成为患者及其家属的“贴心人”,同事点赞她“小个子迸发大能量”。
从抗拒到喜欢
2016年,黄飞云被分配到白云区景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防工作岗位。俗话说:“金眼科,银外科,挨打受骂是精神科。”甫一到岗,黄飞云内心有些抗拒。加之先前从事精防工作的医生已经离岗,作为新兵的黄飞云要靠自己摸索开展精防工作,困难重重。
在对260多名精神障碍患者开展信息管理时,需要一一打电话进行患者家庭随访,但由于对黄飞云不熟悉,一些患者家属并不配合。约患者及家属来院面访,经常碰壁;打电话向家属询问患者的情况,一些家属不愿意提供信息,还一通骂“你才有病”。那段时间的黄飞云特别沮丧,“工作推进缓慢,心理压力很大,有点想逃避,不太想接触这份工作。”低迷的状态持续了近半年,直到遇见一名患者。
一次面诊中,这名37岁的患者冯女士向黄飞云哭诉:“我的老公和女儿不要我了!”黄飞云知道,冯女士的丈夫和女儿早已去世,冯女士总能“看到”丈夫和女儿,这是精神分裂症导致的幻觉。面诊那天,冯女士“看不到”他们,认为他们抛弃了自己。看着冯女士憔悴的脸庞,感受到她的无助,黄飞云陪着她,倾听对方的苦恼,安抚她。陪伴和安慰似乎起了作用,冯女士的情绪有些缓和。在分别之时,黄飞云反复叮嘱冯女士去医院复诊,调整用药。一个月后,复诊调理后的冯女士再次见到黄飞云,此时的她面带笑容,精神好了很多。此后的一段时间,黄飞云经常用电话或微信联系冯女士,询问她的饮食等情况,像朋友一样与之聊天,关心她。渐渐地,冯女士从孤独中走了出来。
看到患者经过劝说,选择接受系统治疗,病情逐渐稳定,回归正常生活,黄飞云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这也坚定了她在精防岗位继续干下去的决心。
干事特别“较真”
黄飞云所在的钟落潭镇卫生院,负责42个村(居),367个经济社,共275130人的健康。而她与同事也守护着该镇1007名在管精神障碍患者,其中重性精神障碍患者900多人。
在钟落潭镇卫生院刚一上岗,黄飞云就开始着手了解所有在管精神障碍患者的信息资料。她与同事一起对所有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全覆盖排查,通过面访评估将患者近期的病情变化、服药情况、康复状态登记在册;筛选评估出存有风险或病情不稳定人员,建议家属继续督促患者服用药物或就近送至精神科门诊调整药物或住院治疗;与辖区派出所、村(居)工作人员进行信息交换,做到多方备案,多方监管。
据统计,黄飞云与同事一年至少打电话回访8000余人次,平均对每位在册患者电话回访8次,上门走访及视频面访9人次;提供免费体检一年近800人次。
细心、有韧劲、善于沟通,是黄飞云的同事们对她的评价。态度和善、耐心细致、主动热情是患者对黄飞云的印象。
只有黄飞云知道,这些美好词汇的背后,是一次次挫折与磨砺。
黄飞云还记得工作之初的一次上门走访,发现患者出现幻听幻觉的情况,口中直说有人想害他,黄飞云感觉患者有肇事肇祸风险,建议患者入院治疗。但患者家属认为患者没有自杀暴力倾向,没必要送院。黄飞云将事情报告给有关部门,因没有出现暴力情况,加上没有准确的评判标准,并没有送其入院治疗。然而没过几天,患者发病,致使其父亲多处软组织受伤。回想这段经历,黄飞云不断地反思:“如果当初观察再细致一点,能够拿出评判标准,能够坚持沟通,动员各方行动,结果就会不一样。”
还有一次,患者亲属打电话质问黄飞云是不是从精神专科医院拿了回扣,否则为何住院费如此之高。经过沟通才得知,原来患者家属不知道可以办理门特、残疾人证等证件,也不知道有可以减免费用的政策,才导致掏了不少钱接受治疗。“一开始没有做好充分沟通,以为亲属都知道。”黄飞云觉得自己的疏忽导致患者家庭经济压力增大,很是愧疚,“那次之后,每次要协调住院时,我会提前跟家属确认有无残疾人证、医保、门特等证件,说清楚住院、护理价格。指引家属如何为患者办理相关手续。”黄飞云还会跟当地政府部门、村(居)、医院等沟通,帮忙协调办理证件,做到“应办尽办”,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面对这些挫折,我不愿意认输,所以我就选择去克服,不断地去摸索出好的工作方法,即使牺牲休息时间。”谈及对工作的坚持,黄飞云的眼中泛起光亮。她常常加班到晚上9、10点,周六日也回医院加班整理资料、学习文件政策。
“她做的表格、问卷非常细致。”与黄飞云共事3年的同事邓涛涛觉得黄飞云干事特别“较真”,薄薄一页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评估表”从内容设置到制作完成,反复推敲修改了多次。不过效果是好的,这张表格罗列的患者肇事肇祸危险等级以及近半年内符合0~5级肇事肇祸行为,给工作的开展定下了具体评估标准,有了工作抓手。
▲黄飞云为患者家属检查皮肤 朱琳 摄
病人重回正常生活
“群姨,氯氮平片您记不记得自己是怎么服用的?”在钟落潭镇卫生院慢性病诊疗室内,黄飞云正在向患者群姨和其丈夫询问服药情况。群姨将正确的服药次数和时间告知后,黄飞云立刻竖起大拇指表扬。
黄飞云表示,之所以用问答的方式询问患者及家属,一方面是为了了解患者服药情况,另一方面是加深他们的印象,督促其按时吃药,提高服药依从性。面诊过程中,黄飞云还不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分裂症长效针剂、健康知识科普。
经过规范治疗,群姨的病情得到缓解,生活能够自理,还能帮忙带带孙子。
“潜移默化地给患者及家属灌输一些治疗的知识,他们的治疗和服药依从性会有所提高。”黄飞云说,对于一些不配合的患者和亲属,有时甚至要用上“威胁”的方法,将问题的严重性告诉他们,“服药率由2019年之前的71%提高到现在的87.36%。”
为了保障精神障碍患者按时服药,黄飞云与同事们可谓是煞费苦心。
疫情最紧张时,白云区部分医院停诊,实施封闭式管理,钟落潭镇的精神障碍患者一度面临“断药”困境。
一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致电卫生院,反映无法外出就诊开药、患者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黄飞云第一时间与患者所在门特定点医院取得联系,希望能送药上门,以解燃眉之急。
她与同事逐一打电话搜集相关患者信息,花了四天半的时间,筛查出两百人需要用药。之后,黄飞云集中向医院请求开药。
很快,药品被送达钟落潭镇卫生院。对于无法前往镇卫生院取药的患者家庭,黄飞云和同事们开车把药品送到患者所在村(居),由工作人员配发到患者家中。
近年,广州市开展精神分裂患者长效针剂治疗项目。了解到长效针剂对于患者康复效果好后,黄飞云收集患者信息,组织体检,做问卷,筛选出符合接种条件的患者。
今年49岁的钟落潭镇居民张先生就是受益者之一。在打了第二针之后,他的病情有了好转。“头脑变得清醒,走路不再打颤,还能帮我做点家务活。”张先生的父亲对于儿子的变化感到高兴。
目前,钟落潭镇符合接种精神分裂长效针剂的68名患者,病情都得到显著缓解。黄飞云说,“看到自己所做的工作能够帮到他们,这是对我最大的鼓舞。”
(作者单位: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
栏目:广东医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