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好比“两室两厅”的房子,如果房子总开关经常“跳闸”失灵(心动过缓),能不能在人体中附加一个电源维持供电(心跳)?在这样的想法下,人工心脏起搏器诞生了。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由电池供能、植入体内的电子仪器。它由发生器和导线组成。一方面,起搏器感知“总闸”是否正常运行,如正常则保持静默;另一方面,在发现“总闸”失灵时,起搏器发出电脉冲刺激心脏,使其收缩、舒张以完成泵血,维持心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起搏器的认知以及起搏器在我国的普及应用均严重不足。据报道,我国现有心动过缓患者逾500万,每年新增约50万。尽管我国起搏器的植入量逐年增加,但植入量也仅占患者人数的3%~5%,每年新增的起搏器适应证患者中更是仅有2%的患者得到器械治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使用量而言,我国冠脉支架植入量(例数)已位居全球前三,而心脏起搏器则在全球倒数行列。因此,起搏器相关知识亟待推广、传播。
安装起搏器不影响正常生活
起搏器安装属于微创手术,经历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该技术已十分成熟。自1958年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以来,起搏器技术飞速发展,具备体积小、重量轻、创伤少、寿命长及抗核磁等多种优势。
现代起搏器还在心衰治疗、猝死预防方面取得了飞跃进步,如带有传感器功能的双腔起搏器(DDDR)电极植入起搏部位改良、心室起搏再同步化(CRT-D)、具有体内除颤功能的起搏器(ICD)等。近年来,医学界还发明了一种新的起搏方式——无导线起搏。一般而言,植入心脏起搏器不影响日常生活。当前起搏器制造甚至以让患者“忘了”自己有心脏病为目标。
起搏器术后6点需谨记
对于起搏器术后的患者,要注意6大事项。
1.围手术期观察术口。术后卧床休息,观察伤口是否渗血。
2.基础心脏病治疗。安装起搏器的人群大多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而起搏器并不能治疗心脏原发疾病,因此患者依然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等症状。有相应心脏原发疾病的患者需要坚持相应的治疗方案。
3.定期随访。定期到专科门诊接受起搏器随访检查,注意带起搏器识别卡。一般而言,在术后第1、3、6、12月进行随访,此后根据情况,每年随访1次。
4.避免磁场干扰。部分起搏器的工作受磁场干扰,因此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前应先确认是否可耐受。对于植入抗核磁起搏器的人群,在磁共振检查前应通过程控调整工作模式。此外,应尽量避免磁铁或手机靠近起搏器,通话时使用对侧手,使手机与起搏器的距离大于15cm。
5.避免挤压、冲击。不要挤压、触碰起搏器装置,尽量避免打击、撞击及可导致剧烈碰撞的运动。开车时,避免安全带压迫起搏器,可垫一个垫子以分散压力。日常生活中,避免用起搏器植入侧的手臂负重。起搏器植入术后的第1周,植入侧的手臂避免高举过头或剧烈活动。植入后的3个月内,植入侧的手臂避免剧烈活动,3个月后可适当进行功能锻炼。
6.出行安检。一般安检不影响起搏器工作,但起搏器会影响安检通过,因此须事先向安检人员说明并出示起搏器植入卡或疾病诊断证明。
起搏器植入是当前心动过缓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可有效挽救生命,改善生存质量。正是:心脉迟漏易晕厥,妙手起搏醒心神。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内科主任 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