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唐诗杨 策划 朱琳 通讯员 伍静
▲ 高敏在前往捐献者家的路上 朱琳 摄
刚入夏的深圳,时雨时晴,潮湿闷热。背着10多公斤重的双肩包,手提装满捐献者资料的布袋,走在前往器官捐献志愿者家的路上,56岁的高敏挥汗如雨。
印有红十字会标志的白色T恤、蓝色牛仔裤,高敏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的着装。一路上,不时有深圳市民认出她,“我认得你,你就是上电视的那个市红十字会的器官捐献协调员。”作为中国器官捐献协调第一人,她频频在媒体亮相做相关宣传。越来越多的深圳市民知道了高敏,进而了解了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
近年登记器官、遗体捐献的志愿者逐渐多了起来。据统计,2004年前,深圳共有遗体捐献12例,没有人进行器官捐献;2021年,深圳市接收遗体捐献55例、器官捐献69例。截至今年5月19日,深圳市累计有6.5万人签署了中国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志愿书。
“作为一名专职器官捐献协调员,我的使命是完成捐献者的心愿,让捐献者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让患者重现生的希望。”高敏说。
从业15年来,经她协调成功的遗体捐献有600多例,多器官捐献800多例。在6月2日公示的2022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候选人名单中,高敏榜上有名。
6月11日中国器官捐献日前夕,我们走近深圳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了解这位“生命摆渡人”的故事。
▲高敏(中)指导捐献者填写志愿书 高敏供图
圆一个最后的梦
“人体器官捐献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今年53岁的陈果,仔细阅读志愿者须知,庄重地在志愿捐献器官、眼角膜、其他组织、遗体等项目上画钩,按手印。几年前,陈果恐怕无法想象自己会在高敏的协助、见证下填写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
“当初不了解器官捐献,害怕遗体被随意处理,不被尊重。”陈果坦言。
陈果对遗体捐献态度的改变来自于父母。陈果的父母是高级工程师,也是器官捐献志愿者。“我们一路来都是受到国家培养,才走到现在。有生之年没做什么贡献,死后把遗体、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更有意义。”陈果的父亲说。
5月23日,陈果的母亲因肺癌病逝,在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协调下,捐献出眼角膜,遗体捐给深圳大学医学部用于医学教学研究。在这段时间的接触中,陈果感受到来自协调员和医学部的尊重和敬意,也获得诸多帮助。
“火化后就只剩一堆骨灰,捐献遗体和器官却可以帮到更多的人,为医学发展做出贡献,还能走得体面,给家属减轻负担。”如今,陈果对器官捐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的亲戚朋友也特地发来微信:“这是一个崇高的决定。”
近年来,器官捐献的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2007年正式踏入协调员行业时,高敏所面对的职业环境却大不相同。
那时的她,就算拿出所有证件仍然遭到怀疑,不得不用电视报道向家属证明自己的身份。有时还会被责问:“你有没有爹妈,你妈死的时候,你也让她‘死无全尸’?”对于家属的辱骂,高敏都会忍着,她常常换位思考,将心比心,非常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
高敏说,在协调过程中,她面对的不是一位或几位家属,而是一个家族,甚至整个社会环境。她曾接触过一位21岁的小伙子,因恶性心律失常去世。小伙子几年前就和父亲一起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由于病发突然,父母不在身边,耽搁了器官捐献时间,他父亲决定捐献儿子的遗体,满足儿子的心愿。不料,几天后,20多名亲属从老家赶来,对捐献的事大加指责。这位父亲迫于亲属的压力,最终放弃捐献。
从一次次失败中,高敏意识到,只有捐献者及其家属意愿坚决,才能面对各种难以预料的情况。她不能“劝捐”,她所能做的,是将亲属的疑问解释清楚,帮着及时开具相关证明,寻找适合进行捐献手术的医院等。“我们需要在捐献者和患者间架桥铺路,帮助捐献者最终实现捐献愿望。”高敏说。
5月20日,高敏接到一位遗体捐献志愿者女儿睿睿的电话。睿睿母亲李红生活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因癌症晚期逝世。生前她有一个愿望——身后无偿捐献遗体到睿睿的母校深圳大学医学部,为女儿的学弟学妹们提供学习资源,为医学研究做点贡献,激励女儿好好学习。
贵州到深圳路途遥远,遗体捐献面临疫情防控、遗体保存与运输等重重困难。经过与睿睿6次通话,与深圳大学医学部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多次协调,高敏确定具体捐献事宜,并跨越1300公里,昼夜兼程一路陪同,将李红的遗体从六盘水市接到深圳大学,帮这位母亲圆了心愿。
因捐献而结缘
24小时待命、全年无休,是高敏的工作常态。
对于器官捐献志愿者来说,患者心脏停搏后的每一秒都很关键。据了解,器官允许热缺血的时间是,心脏3~4分钟,肝脏5~8分钟,肾脏30分钟,骨和眼角膜是24小时。每次接到电话,高敏必须马上行动。
就在接受采访那天凌晨5时,高敏还赶往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见证一例多器官捐献手术。
这是一位因车祸导致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当日凌晨,医院判定患者死亡。高敏作为协调员,见证整个器官捐献手术过程,监督处理是否得当。
手术后,高敏还要给捐献者整理好仪容。“得让捐献者干干净净、有尊严地离开”。1件、2件、3件……高敏按照捐献者家属交代的习俗,耐心地给捐献者换上7件寿衣,戴上寿帽。捐献者看上去像是睡着了,面容安详。
“感谢你们的无私奉献。尹先生捐献的肝脏和肾脏,让3位患者重获新生。”在休息区,高敏向捐献者亲属深深鞠躬、致谢。
器官捐献完成,高敏与这个家庭的关系并没有结束,甚至只是刚刚开始。她始终保持对捐献者及其家属的敬意,维系着这种特殊的缘分。适时安抚家属情绪,陪家属聊天,定期看望独居家属,帮助他们缓解失去亲人的痛苦。
今年96岁的遗体捐献志愿者黄爷爷与高敏已有11年之交。2011年,黄爷爷老伴去世,遗体捐了给医学部。因为儿子定居美国,黄爷爷一人在深圳独居,高敏时常上门看望他。在高敏的带动下,深圳大学医学部的教授和大学生们,都成了黄爷爷家的常客。看到父亲有这么多人帮忙照顾,黄爷爷的儿子十分感动:“社会上能有他们这样的人,实在很难得。”
此外,高敏积极响应深圳市红十字会启动的“天使爱妈妈”项目,与多位器官捐献者母亲沟通联系,关注她们的心理状态,组织她们参与户外活动,让她们感受到尊重与关爱。
深圳市红十字会此前有多位专职器官捐献协调员,但因待遇低、个人发展受限、心理压力太大等原因先后离职。而高敏却留了下来,成为深圳乃至全国工作得最久的器官捐献协调员。
同事徐小玲说,高敏有着一线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必备品质。“沟通能力强,见谁都能聊;跟医院、公安、民政等众多机构和部门都能打上交道,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心理素质好,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身体素质好,有个‘钢铁’的胃。”
而在高敏看来,她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源于捐献者的支持。
曾经有捐献者跟她说:“小高,你一定要好好干,我的身后事交给你,你一定要帮我完成。”
正是这份信任,让她坚定信念,在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作者单位: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 深圳市红十字会 文中患者及家属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