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讯 有爱无“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彰显城市关怀。近年来,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致力打造具有侨乡特色的精神心理健康“江门模式”,建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守护好江门人民的心理健康家园。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政策财政“两条腿”走路
火车跑得快,还需车头带。江门市坚持“政府统筹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家庭履行义务”的工作方针,稳步推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精防体系,市、县两级定期召开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市、县级精防机构及镇(街)每季度召开一次精防工作会议。
出台政策和财政支持,“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过去一年,江门市各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治疗优惠政策。财政部门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经费、监护补助资金和机构建设等项目,加大对“三无”、流浪乞讨患者收治机构的经费投入;医保部门推行重性精神疾病门诊特定病种卡,让患者在门诊治疗享受住院待遇;残联部门推行精神疾病门诊、住院补助、阳光家园托养服务补助及重残护理补贴等政策;民政部门落实患者监护费发放制度,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患者及时纳入低保,不符合低保条件但确有困难的通过采取临时救助等措施解决其生活困难。
救助患者不含糊 发现一例管理一例
江门市严格按照“镇街不漏村居,村居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落实执行,公安部门按照“一人一警、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的管控要求进行排查管控,发现一例管理一例,督促指导分类随访工作,及时掌握患者病情,规范跟进处置工作。
去年,新会区下发《新会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第二代长效针剂治疗项目实施方案》,向服药依从性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推广使用新型长效针剂,以提高患者治疗率,有效降低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
患者阿军(化名)有既往吸毒史,于2009年开始出现精神异常,敏感多疑,被害妄想明显,总是认为同事、家人暗地里下毒害他,容易激动、发脾气。2020年6月,为了让阿军能够早日恢复正常生活,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开始对其进行肌注新型长效针剂治疗,目前病情稳定,不但能参加工作,也能定期接受派出所民警及精防医生随访(面访)。
创新社区康复模式 让患者享受治疗福利
近年来,江门市在民政、残联、卫健、医保、财政等多部门共同协调配合下,以精神专科医疗机构购买服务的形式,创新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模式,加快推动社区康复服务发展:2011年,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建立全国首家精神障碍康复日间医院;2016年,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全省首家地市级精神障碍康复中心——江门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康复服务中心”)。
“助你尽展所长,重新投入家庭、工作及生活角色。”这是康复服务中心的宗旨。走进康复服务中心,第一眼见到的就是爱心超市(便利店)。与普通超市不同,这里从收货、理货、售货及收银等都由康复学员来负责管理。该中心还划分了多个功能区域以供康复训练,每一处都明确张贴着工作制度及训练操作流程,十分规范。
除了常规的康复训练外,康复服务中心还不定期举办活动,让康复学员共同参与。
落实救治救助 协助患者更好回归社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江门市卫生健康局表示,接下来,该市精神专科机构将继续强化医疗技术水平,积极拓展治疗康复形式,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基层卫生机构进一步深化社区患者管理,基层精防人员继续积极向患者和家属开展居家康复指导、政策宣传、康复服务转介等工作,鼓励患者主动参与社区康复服务,降低患者复发率。
同时,江门市还将继续做好全面推广长效针剂的相关工作,提高患者规律服药(治疗)率,减少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的发生;结合实际,推进患者居家及机构式社区康复工作,积极打造社区康复新模式,在全市逐步推广“精神健康同伴支持及社区精神健康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工作,努力提高患者社区康复参与率,让患者群体能更好回归和融入社会。
(梁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