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眼病,致盲率高且不可逆,通常被眼科医师称作“光明的偷盗者”。除急性眼压升高的闭角型青光眼外,其他类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22-03/07/006935.html

等待处理…

青光眼致盲不可逆 早防早治是关键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 郑维鑫
2022年03月07日

图虫创意
图虫创意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眼病,致盲率高且不可逆,通常被眼科医师称作“光明的偷盗者”。除急性眼压升高的闭角型青光眼外,其他类型青光眼因为在疾病初期没有典型症状而常常被忽视,只有当疾病进展到晚期,才会出现患者可以察觉的症状,然而此时出现的视功能损伤已无可挽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专家表示,防范青光眼,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十分重要。

正常眼压也可能患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组威胁和损害视神经视觉功能,主要与眼压异常升高有关的眼病。青光眼导致的失明,就目前的医学技术水平而言是无法使其逆转和恢复的。青光眼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个大类,其中原发性青光眼最常见,它又细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眼睛充血发红、瞳孔散大、角膜水肿,一侧眼球胀痛伴同侧头痛、同侧视力减退,看灯光周围有红绿彩圈,称为虹视,偶出现恶心、呕吐。由于角膜水肿,折光改变,患者瞳孔会发射出青绿色的光,青光眼的病名正是由此而来。此类型的青光眼多为急性发作,多次发作后会逐渐成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第二类是开角型青光眼,这种类型的青光眼发病隐匿,早期无任何明显症状,慢性起病,只表现为眼胀、一过性视矇,尤其在过度用眼后,通常不反射“青光”。开角型青光眼病中有一类病人,他们眼压处于正常范围,而视神经已出现青光眼特征性损害,这类情况称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早期绝大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不少患者是因其他眼病就医,进行常规眼底检查时或例行健康体检时被发现。因此,要诊断青光眼不仅要监测眼压数值,还需要结合眼底照相和视野等青光眼专科检查来进行综合判断。专家提醒,有青光眼家族史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低血压、高脂血症等全身性疾病者,高度近视、高度远视等相关的其他眼病者,应定期到医院行青光眼相关检查,以排除或早期发现青光眼。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教授葛坚表示,从婴儿到老人,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发生青光眼。婴幼儿发生的青光眼,是一种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的青光眼,因其危害性更大,所以更不容忽视。如果新生儿或婴、幼儿的眼球看上去比较大,而且经常出现畏光、流泪、不爱睁眼、反应淡漠等情况,应到眼科进行检查,以排除先天性青光眼的可能性。

青少年型青光眼是指3岁以后至成年早期发病的先天性青光眼,是眼球发育异常所致。此类青光眼发病过程也十分隐蔽,早期无明显自觉症状,加上青少年恰是近视多发的年龄,极易被误诊为近视。虽然佩戴近视眼镜后视力有所改善,但治标不治本,青光眼的病程仍在进行。一旦病程进展到中晚期,此时视力损害明显,会出现一些自觉症状,丢失的视功能难以挽回,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专家提示,青光眼与近视的关系较为密切,青光眼可促进近视的发生与发展,近视眼又可加重青光眼的损害,两者常互相影响。目前青少年中近视的发病率较高,为了防范青光眼,家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孩子视力下降明显时,应及时带孩子就诊检查,别把青光眼当近视治疗。

另外,我国中老年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发生青光眼,葛坚表示,这和亚洲人眼球结构有关系,亚洲人眼球的前房较其他人种窄,房水排出容易受阻碍,在一些诱发因素(如情绪等)的作用下容易引起青光眼。据统计,我国45岁以上的女性青光眼发作的概率大约是男性的2倍,通常是急性发作,如果处理不及时,对视力、视野的危害极大。葛坚建议,45岁以上的女性最好每年进行青光眼专科检查,保障眼健康,当然,45岁以上的男性也不能放松警惕。

青光眼需终生治疗

部分患者可能认为只要接受治疗,青光眼就可治愈。事实上,目前还不能根治青光眼,只能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或手术治疗。接受青光眼手术治疗的患者,其术后护理和保持术后房水引流通道的通畅才是治疗的重点和难题。所以,青光眼是一个需要终生治疗的疾病。

一旦确诊青光眼,患者应定期到专业眼科医院接受检查,按时服用药物,合理调整药物,把眼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长期监控病情。同时,注意天气变化,保持稳定的情绪,不要长时间在黑暗的环境里使用电子产品,也不要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防止眼部瘀血。

(指导专家: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教授 林明楷)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