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护士长及管床护士溶解阿加糖酶β
主管医护观察天天输注阿加糖酶β的反应
编者按: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Share Your Colours”(分享你的生命色彩)。数据显示,我国有2000多万罕见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超20万。本期关注的天天一家面对罕见病的经历,是千千万万个中国罕见病家庭求医问诊、对抗疾病的缩影。遭遇罕见病,每个家庭都有着许多无力与艰辛,而家属的爱与坚持、政府和社会的关怀,让每一个罕见生命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色彩。2022年2月28日,国际罕见病日,让我们倾听他们的故事。
2022年1月28日,对所有中国人而言,是即将迎来新春佳节的日子。而对于年仅16岁、患有法布雷病的天天(化名)及他的父亲而言,是首次注射特效药——阿加糖酶β的日子。随着药物缓缓注入静脉,一点一滴之间,注入的不仅仅是药物,更是生命的希望,家庭的寄托,是一路以来为罕见病患者全力以赴的社会各界的爱与关注。
“罕见病诊疗发展的征程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仅要尽力为患者做诊疗工作,还要尽可能地逐步减轻罕见病患者的用药负担,为他们背后的家庭多考虑,像天天这样的罕见病患者虽然不常见,但是我们只要遇到了,就会全力以赴,让每个罕见病患者都享有健康权,让每一个罕见病家庭得以寻回希望。”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曾涛说。据介绍,作为广东省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医院、溶酶体囤积症诊疗协作组成员单位,该院针对罕见病治疗做了大量工作。
临床症状多样 误诊概率极大
据天天爸爸回忆,天天在小学五年级开始反复出现双手、双足疼痛,表现为烧灼感、针刺样疼痛,并且经常感冒或发热,一剧烈活动就容易出现。但是一直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屡次治疗屡次复发。
2020年6月,天天突然出现胸闷、心悸、四肢乏力、疼痛,立即来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就诊,当时血压为196/113mmHg,随后收入心内科治疗。
天天入院后血压逐渐下降好转,又因发作性疼痛难忍转至该院神经内科进一步诊治。神经内科安排天天完善基因检测,发现他携带有GLA基因突变,在酶学检测后最终诊断为罕见病——法布雷病。
可能太多人没听过什么是“法布雷病”,这的确是一种极为“小众”的疾病。这一类疾病的患者,疼痛程度完全超乎常人所能感知和理解范围,可能终其一生都在被疼痛羁縻。
据国外报道,该病的发病概率仅有1/47600~1/117000,在中国也仅有几百人确诊。也正是因为认知率低、诊疗率低,许多法布雷病患者尚未能确诊。
法布雷病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遗传溶酶体贮积症。由于GLA基因突变导致编码的α半乳糖苷酶(α-Gal A)活性降低或缺乏,无法有效降解相应的代谢底物——三己糖酰基鞘脂醇(GL-3)及其衍生物脱乙酰基GL-3(Lyso-GL-3)在肾脏、心、神经、皮肤等蓄积,继而引起相应的多脏器损伤,甚至过早死亡。根据受累脏器的不同,法布雷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多样,且非特异,因而误诊的概率极大。
法布雷病有何症状?肢端疼痛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其次为少汗、肾脏损害,经典型均以肢端疼痛和少汗为首发症状,迟发型首发症状多样。男性、经典型的临床表现分别较女性、迟发型重。它还有很多其他症状,比如血管角质瘤、少汗症、疲乏及头晕、关节疼痛、眼部异常等。
无忧治疗 为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
尽管法布雷病临床罕见,且确诊难度大。值得庆幸的是,酶替代治疗(ERT),即外源性补充基因重组的α-Gal A酶,可降低体内蓄积的底物,延缓疾病进展。目前,国际已获批的ERT药物包括阿加糖酶β和阿加糖酶α。
法布赞(注射用阿加糖酶β)于2019年12月18日由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批用于被确诊为法布雷病(α-半乳糖苷酶A缺乏)患者的长期酶替代疗法,适用于成人、8岁及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阿加糖酶β(1.0 mg/kg/2周)可更好地、长期稳定地保护肾/心/脑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作为国内首个获批的法布雷病特效药,法布赞填补了国内法布雷病特异性治疗药物的空白和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但却未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每支(35mg)3.4万元的高昂费用,如按照体重标准剂量和疗程使用,每月治病的花销至少要十余万元,这对任何普通家庭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
因而,天天在确诊法布雷病后接近2年的时间,都是服用奥卡西平对症止痛处理。
而让医护人员欣喜、让天天父亲感恩的是,得益于国家及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出台的支持罕见病人群治疗配套政策、广州市“穗岁康”项目和公益基金资助,天天这次住院接受酶替代治疗的阿加糖酶β在费用上真正实现了无忧治疗,这无疑为更多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
2022年1月28日,天天在该院神经内科顺利接受阿加糖酶β治疗。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下,天天如期离院,回家与家人团聚,后续定期回来补充阿加糖酶β即可。
医生表示,由于早发现早治疗,天天的预后大大改善。若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有可能发展成肾衰竭、脑中风。据统计,我国有2000多万罕见病患者。罕见病多存在确诊难、误诊率高、可用药少、用不起药等问题。罕见病诊断与治疗亟需再快一点、再准一些。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栏目:听见生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