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娴用针灸治疗聋哑村民
退休返聘后的梁少娴为患儿
自1969年入党以来,梁少娴的党龄已有53年。在2021年顺德区卫生健康系统党员分享会上,梁少娴胸前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分外耀眼。“当时收到纪念章很感动,国家没有忘了我们!”谈起这件事时,梁少娴的眼角泛起泪花。
去年,76岁的梁少娴正式从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顺德区妇幼保健院)退休,结束了自己整整60年的从医生涯。
事实上,这是她经历的第二次退休。2000年,55岁的梁少娴从医院副院长的职位退休,准备开始悠闲的退休生活。但凭着对儿科工作的热爱,她又回到顺德区妇幼保健院,返聘工作20年。
“来看病的小孩子第一天苦着脸来,第二天脸上的笑意多了很多,我就很高兴。”梁少娴是顺德区妇幼保健院的第一位常驻儿科医生。转业进入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前,梁少娴还是野战部队的一名医护人员。
最美芳华献给野战部队医疗卫生事业
1961年7月,16岁的梁少娴经过18个条件的严格筛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军区护士学校。当时顺德只有两位女生考入,她是其中之一。三年军校生活后,她毕业分配到海南一八五师医院做护士。1972年,梁少娴被部队挑选转读医生,在广州军医训练班学习几年后,她正式成为一名内科医生。梁少娴在部队生活18年,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每天都进行军事训练,掌握军队野战急救四大技术:止血、包扎、搬运、固定,随时准备战斗。在部队的时候,一年一次的拉练总是在最热的夏天或者最冷的冬天,一练就是一个月。晚上走在坑坑洼洼的小路上,困得睡着了,崴脚又惊醒的情形,她历历在目。
最让梁少娴难忘又觉得最有意义的是支援少数民族医疗卫生建设的经历。她介绍说,70年代的海南不是我们现在大家脑海里的碧海蓝天形象。当时海南的生活环境、医疗条件都比较简陋,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她志愿参加全国第一批农村医疗队,成为一名支援农村医疗建设的队员。作为农村医疗队员,她光荣地接受了超过一千人的欢送,到海南岛五指山区保亭县什月公社少数民族地区支援医疗卫生事业。
当地村民卫生习惯非常不好,村里到处大小便,没有厕所;村里的猪也是放养的,大小便要几个人帮着赶猪才能完成。当时一天三餐都吃稀饭,早上是热的,中午是凉的,晚上是酸的。有时候想煮热饭吃,但柴却是湿的。为了填饱肚子,会跟着村民到山上去挖蚁卵吃。好多女同志都熬不过去生病了,梁少娴却咬牙坚持下来。能吃苦耐劳的梁少娴还担任了当时医疗队的代理队长。她克服多种困难,带领医疗队员和村民大力改善医疗环境。从进行卫生知识宣讲入手,从改变村民不良生活习惯开始,协助村民建合作医疗,通过送药、采中药、用针灸等方法为当地村民治病和治疗聋哑村民,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医疗卫生环境。
倡导“朋友式”的医患关系
1979年3月,梁少娴转业来到顺德区妇幼保健院,成为该院第一位常驻儿科医生,是该院儿科第一人,也是儿科的开科功臣。
由于当时医院组建不够完善,儿科医生也要参与妇产科、外科的周六、日值班,但梁少娴对妇产科、外科不熟悉,于是认真好学的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向其他科室的医生学习。
儿科医生一直是医院紧缺人才,在这个岗位上,她兢兢业业,不畏脏、不畏累,一直坚守在一线。很多患儿发病急,变化快。她手机时刻待机,即使再忙再累,不论休息日还是节假日,科室一个电话,立马赶到,确保患儿得到及时诊治。在工作人员较少的情况下,她时常加班加点对患儿进行认真筛查,做到诊断正确,正规治疗。
在工作中,梁少娴提倡“朋友式”的医患关系,与每一位就诊的患者,以拉家常的方式交流,解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耐心地讲解每一种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病人如何配合、医生怎样治疗,让患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很多患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和她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辛苦的付出,刻苦的钻研,使她在儿科行业声誉不断升高。每次门诊,患者络绎不绝,常常使她错过了用餐时间,而她无怨无悔。她总是和同事们说,患者来医院看病有的是长途奔波,有的排队数小时,他们真的不容易。作为一名医生,不能让患者无奈地等待。正是对患者这种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她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认可和赞许。 梁少娴带领儿科团队,拓展儿科业务,自身不断努力进步,渐渐成长为中层干部——儿科负责人,后又晋升为副院长兼工会主席。因成绩突出,她多次被评为原顺德市“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市卫生系统优秀工会干部。
(作者单位: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