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冠重症监护室的病房都是负压病房。这种适合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特殊病房,隔离了家人、朋友,在这里只有医生和患者。医患在朝夕相处中,互为依靠,亲如家人。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的负压病房里,就上演了一场白衣天使与死神抢生命的故事。
72岁的罗伯,今年年初在国外诊断为肝硬化,在当地经过放腹水及服利尿药后,治疗效果不佳。当地医生告知病危且生存期不到1年,最好的治疗方案就是做肝移植。罗伯得知消息后非常沮丧,考虑到自己年纪大,等待合适的肝源时间长,移植风险及并发症等都是大问题。7月11日,罗伯决定回国治疗。
回国隔离的第3天,罗伯感觉腹胀加重,全身状况变差。因隔离期未满,未能排除新冠肺炎的可能,于是罗伯被安排送往番禺区中心医院负压病房进行治疗。入院后,主诊医生初步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脑梗后遗症、大量腹水。住院期间,罗伯先后出现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急性消化道出血、急性心力衰竭、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医生多次下达病危通知,家属看到情况急转直下,罗伯尚未能解除隔离到专科治疗,心情相当复杂与无助。
罗伯出现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生命垂危。感染性疾病科重症病房负责人徐轶俊了解病情后表示:“患者这么艰难才回到祖国接受治疗,把希望寄予中国医生,我们应尽全力完成其家人心愿,让患者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治疗效果,帮助他顺利度过危险期。”
徐轶俊带领团队多次调整医疗方案,予以抗感染、降低门脉压、输血、降血氨、抗心衰、改善休克等积极处理后,罗伯的病情逐步好转,生命体征稳定,可以跟家人“隔空”轻松对话,做些简单肢体活动。8月1日,罗伯顺利转出负压病房。
病情最严重的那十几天,罗伯是禁食状态,依靠床边多个微泵以及补液维持生命。值班的护士每隔半小时进来一趟,一天来来回回跑十几趟换针水。半天下来,面屏都变模糊了。“她们还每天关心我吃什么,定时给我订餐。”罗伯的妻子默默地记下了医护人员的付出。在罗伯转出隔离病房至专科治疗的那天,罗伯的妻子说:“在这18天里,我们历经生死,恍若隔世。等疫情彻底结束那天,我们还想再次回到这里,与每一位医护人员说一句谢谢,认真地看看你们的脸,记住你们的名字。”
远在国外的罗伯女儿向医护人员发来了一封感谢信。这封信,成为番禺区中心医院负压病房医护们的“珍宝”。面对疾病的重压,在这封家属的亲笔信面前,都变成了一往无前的动力,成为医护人员和患者一起携手并肩、还击病魔、迎难而上的不竭动力。
负压病房自启用以来,徐轶俊和团队一起坚守在危重症患者救治第一线。在徐轶俊看来,自己最根本的身份是一名党员、一名医生。他说:“任何一个身份都决定了我必须要做好本职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精准施治,守护好每一个生命,将青春答卷书写在抗疫一线。”
(作者单位:番禺区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