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接种痘苗以消灭天花,是全国范围的统一行动,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南方日报》留存1950~1953年广州普种牛痘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21-09/27/003380.html

等待处理…

建国初期广州种痘的媒介记忆

李剑
2021年09月27日

早期报纸中种痘相关报道 李剑 供图
早期报纸中种痘相关报道 李剑 供图

20世纪70年代种牛痘宣传画
20世纪70年代种牛痘宣传画

秋季种痘宣传画
秋季种痘宣传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接种痘苗以消灭天花,是全国范围的统一行动,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南方日报》留存1950~1953年广州普种牛痘的连贯记录,相关报道达40余篇,为考察城市防疫提供独特视角,是考察这段历史重要的地方文献。研读这些报道,可以窥见各级政府决策、医务人员和民众的响应、可复制的组织经验等诸多方面,并借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防疫工作的历史。

春季重点人群种痘 广州形成防疫工作新机制

1949年,正值天花的流行高峰年份。1949年1月,先是河南安阳出现天花疫情;1月下旬,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河北平山天花疫情日渐严重,引起华北人民政府和北岳专区的注意。随后,企业工人和地方民众开始免费接种牛痘。12月,京津唐发现天花病例,北平市也开始普遍接种牛痘。

1949年10月,首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讨论制定《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1950年工作计划大纲》,对卫生工作做了全面规划。其中的首要工作,就是防治鼠疫、天花、霍乱、伤寒、斑疹伤寒、回归热、黑热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

经中央卫生部的推动,1950年上半年各地积极开展防疫工作,卫生部和各地组织63个防疫队共3800余人分赴疫区,开展防疫和治疗,有效遏止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其中,防治天花是1950年春季防疫工作的重点。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上半年3654余万人接种牛痘,接种人数已远超民国时期最高纪录年份的700万人。

1950年1月6日,广州市卫生局发出通告,自1月10日起在该市开展免费种痘,重点人群是12周岁以下儿童;《南方日报》随即公布全市各区数十处免费种痘机构的地址。为做好组织工作,该市卫生局于8日下午召集全市各医院医师、社会开业医师、兽医师、助产士等600多人在市府大礼堂开会,市卫生局负责人作动员,安排有关工作。“免费站除痘苗由政府供给外,其他火酒、药棉、痘刀等由各站自备。巡回种痘站则一切痘苗及用品,均由政府供给。巡回站主要负责机关、团体、学校等的工作,工作要每五天报告一次。”

1月10~25日,经过668名医务人员和31间医院的共同努力,广州市90559名12岁以下儿童接种牛痘。种痘效果也非常明显,1950年上半年该市仅有3例发病,无1例死亡。通过春季种痘,广州市形成新的防疫工作机制,为此后更大规模的普遍种痘工作提供支撑。

1950年1~2月,各地疫情依然严峻,其中以天花、流脑、麻疹为害最烈。当时,粤东的汕头市已出现天花疫情。为配合开展防疫工作,广州海港检疫所通告市民,自1月7日起,往来广州-汕头的旅客须持有效种痘证书方得通行。广州市卫生局随后恢复疫情报告制度。规定各医院、诊所凡发现甲种传染病(天花、霍乱、鼠疫)或疑似病例,须于24小时内报告市卫生局。

2月10日,中央卫生部和军委卫生部发布《关于开展军民春季防疫工作给各级人民政府及部队的指示》。3天后,《南方日报》转载该指示。为防止疫区扩大,2月18日,更多方向的旅客被要求持有种痘证书。经各地积极防疫,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5月17日,中南区已有效地控制各种疫病的流行。

首次秋季普遍种痘 配足人手成关键

1950年8月,首届全国卫生会议在京举行,“预防为主”成为此次会议确立的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一,更大规模的种痘工作随即展开。

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1~8月全国天花发病44211例,病死7765人。10月,上海市出现严重天花疫情,引发中外关注。10月16日,中央卫生部颁发《种痘暂行办法》,将免费接种人群扩大至全人口。18日,政务院指示开展全国性的秋季种痘运动,以期在三年内扑灭天花。

实际上,广州市卫生局9月底已着手准备当年秋季种痘工作。10月17~19日,广东省卫生厅召集全省各专区卫生科、院长举行会议,决定将中央下拨的65万斤米全部用以加强基层卫生组织建设,尤其是健全区级卫生组织,以保障防疫任务的实施。10月27日,广州市防疫委员会召集会议,研究部署秋季种痘工作。会上,讨论了广州市卫生局制订的《一九五零年秋季种痘实施计划》《种痘人须知》《秋季种痘各区工作人员组织及指导方法》等,议决广州市秋季种痘自11月1日起,在该市邝磐石、中大、图强、中央、市立、方便、两广、韬美、博济、柔济、红十字会、妇孺、赞育、黎铎、福宁等16间医院设站,免费种痘。11月5~25日全面开展种痘。

为配合全市种痘运动,《南方日报》将其《卫生》专栏的第2期辟为“种痘专号”,邀请梁尚博、王兆霖等撰写科普文章,提高民众对天花及其预防措施的认知。与此同时,宣传动员工作全面展开。市卫生局除租用电影院、广播电台在交通要道宣传外,从11月1日起,出动宣传车进行宣传。

基于春季种痘的组织经验,加之市区居民多已普遍种痘,广州市卫生局将秋季种痘的重点放在郊区,配备足够的人手成为关键。10月31日下午,广州市卫生局召集全市护士、助产士学校负责人会议,商讨郊区秋季种痘的具体实施办法。会上决定,该局负责解决交通工具,联系各郊区防疫分会,设立种痘站,目标是完成郊区人口的80%以上,并对各医学院校任务作出安排。

11月5日,4支防疫队开赴广州市石牌、新洲、沙河、沥滘4区,4天后全部完成接种任务,转往三元区;计划14日前完成,再转往西村、芳村两区。一周后,负责市区种痘的中大、岭大医学院、永康和图强助产学校的学生也完成任务返校。各区接种人数均达到或超过人口的八成,四郊乡村则是第一次开展大规模接种。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接种的医学院校学生逾700人,有效地解决医务人员不足的难题。“各校学生在工作中均能积极热情,努力苦干,从清晨到深夜,沿街挨户替居民接种。”在工作过程中,种痘得到各区政府、公安分局、派出所、农会、土改工作组等组织的协助,宣传、动员工作得以广泛、深入地开展。

与此同时,市区内的种痘工作按计划进行。越秀区与市立医院、方便医院等设立19处固定种痘站,另由国民、图强、粤东护校及市立医院、方便医院成立5个流动站,至12日已种痘4万人,占全区人口的30%以上。但医务人员仍不足,登记工作成了瓶颈。到20日,广州市各区接种人数均已超过任务数的60%,太平区已逾80%。据称该区从10月底即展开宣传,分别召集各街组长、医师开动员会,组成由中西医师、助产士、护士等180人参加的18个固定接种站,保证全区每个街区设1个固定站,另设2个流动站。由于是逐户接种,登记工作改由各街道的积极分子承担,解决以往登记工作脱节问题。

11月23日,广州市卫生局召集各区防疫分会负责人工作会议,讨论加强工作和布置全面检查,提出在各区交通要道设站和沿门挨户检查种痘证,发现未种痘者实行强制接种。

与《南方日报》的报道有别,广州市卫生局的报告记载该市秋季种痘的起止日期为11月1日至12月15日,该市参加接种的医务人员共1054人,医校学生1159人,公私医院36家,17个区共接种888593人,占全市人口的76.5%。

1950年广州市春秋两季种痘,广州市接种人数合计633万多人。1950年5月后,广州市未再发生天花病例。尤其重要的是,第一次秋季种痘形成一整套开展全民种痘的组织方法,为此后其他防疫注射、接种提供工作基础。

名列前茅 广州成为全国城市防疫工作范例

1951年春,仍有个别省市出现天花疫情。为巩固防疫工作成果,中央卫生部于3月18日发出《春季防疫指示》,要求各地针对天花、麻疹开展春季防疫。《南方日报》于23日转载该指示。

实际上,为期25天的广州市1951年春季种痘已于3月1日开始,广播宣传车、标语等措施一起上阵,各大医院、人民诊所、街道办事处免费接种站都挂出标志;广州交通检疫所也发出通告,要求进出广州的旅客、船员必须持有有效种痘证。广东省卫生试验所更是积极配合,展开生产竞赛,加快痘苗生产。1~3月,该所完成350万人份牛痘苗的生产任务,有力地支持春季种痘。

由于组织动员更为充分,医事人员积极配合,至3月22日,广州市接种人数已逾22万人,接近上年尚未接种的人数。换言之,广州市解放后不到一年半,经过3次大规模的种痘工作,接种人数与该市在册人口数基本相同。1950年5月后广州市未再发现天花病例。《南方日报》也喜不自胜:“经过了今春的种痘,本市在三年内消灭天花的计划,当会更有保证。”

1951年4月,中央卫生部在京召开全国防疫专业会议,总结1年多的防疫工作,研讨如何更好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保证经济恢复和国防建设。1950年,全国接种牛痘人数共5700万人,超过国民政府时期最高纪录8倍,从而有效地控制天花的流行。其他传染病的流行势头也得到有效遏制。至1951年夏,全国已有1.8亿人接种牛痘,广州名列3个已完成或接近完成普种工作的城市之一。

7月12~15日举行的广州市第二届卫生会议上,决定进一步健全卫生基层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加强防疫工作。会上通过《关于建立与发展广州市卫生基层组织暂行实施办法》《广州市传染病报告暂行办法》。这些措施对于更好地开展当年秋季种痘工作有很大促进作用。在广东全省,种痘人数逾459万。

这年10月底举行的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卫生部长提出,“我们计划在今后的两年内,全国普种牛痘一次,争取基本上消灭天花。”为尽早完成普遍种痘工作,中央卫生部于8月21日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及时部署秋季种痘。广东省因入秋较晚,不利于痘苗贮运,决定延至冬季进行。计划11月接种200万~300万人,1952年春接种1800万人,1952年冬完成全省普种任务。

按照广东省整体部署,广州市于1951年11月开展秋季种痘。卫生厅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卫生机关发动当地医务人员,训练足够数目的不脱产种痘员协助进行。痘苗由省卫生厅配发各专区、市、县。吸取前两次种痘工作中的教训,此次广东省卫生厅在接种人群、手法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全面实施免费接种,杜绝人浆痘苗及各种陋俗。

此后,除极少数漏种的市民外,仅余数量有限的新生儿,广州市种痘工作基本告竣。

1952年卫生部仍分春、秋两季组织种痘,预定全国种痘2.6亿人。照此安排,至1952年底,全国人口实现普种一次,基本消灭天花已指日可待。广州市春季免费种痘时段在3月19~31日,重点是新生儿、漏种者及新移民。

广东省普遍种痘工作重心也转向乡村,主要采用少数民族卫生工作队深入山乡村寨重点补种的办法。1950~1952年,广东累计种痘三千余万人次,基本完成全省普种牛痘工作。全省天花病例从1949年的数千例降至1952年的1045例、1953年的16例、1954年上半年的4例,1954年下半年起未再见天花病例。

到1952年,普遍种痘的成效已充分显现。较之1950年、1952年的天花发病率已下降90%。巨大规模的防疫工作和显著成效,曾让调查美国在中朝实施细菌战的国际科学家们惊叹不已。

作为华南最大的城市,新中国成立第3年时,广州市已成为全国3个普种牛痘、未再现天花病例的城市之一,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防疫工作的范例。从1949年底专家估计用10年在全国范围消灭天花,到1951年4月全国防疫专业会议举行时,将这一计划缩短为3年,基本消灭天花的信心已大大增强;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普种牛痘所显现的非凡成效,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中所擅长的社会动员的巨大威力,从而给了卫生部更快消灭天花的信心。通过广播、报纸等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自上而下的周密组织,中、西医务人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广州市等城市创造了可复制的组织经验,使天花成为中国最早得到控制的烈性传染病,也为成功开展其他防疫工作奠定基础。1956年卫生部制定卫生事业12年规划时,“提前消灭天花”已成为可预见的目标。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栏目:百年回眸践初心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