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团队正进行手术 广医一院 供图
2月16日,大年初五,一台紧急肺移植手术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对于该院器官移植团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随叫随到、随时与生命赛跑的工作惯性。“器官移植是一个大链条,呼吸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护理团队、影像科、检验科、输血科等,他们都是这个链条上的一环,缺一不可。”广医一院器官移植团队带头人何建行教授说。
广医一院器官移植团队建立了一个微信工作群,里面所有人都会很自觉地将这个群置顶,因为这个群关乎生命。“我每次在群里发移植手术通知的时候,大家几乎都是秒回。”器官移植团队主任医师徐鑫说。无论白天黑夜还是节假日,一旦得到供体的消息,器官移植团队立即带着装备踏上获取供体器官的征程,而后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地开展手术。仅2月9日一天,广医一院器官移植团队就完成了3例肺移植、1例肝脏移植,挽救了四个垂危的生命。
一天完成四台器官移植手术
2月9日清晨,天还没有亮,负责当天移植工作的手术室护士就已经陆续到位,他们要负责消毒、摆台、准备手术间,清点好移植手术可能用到的上百件大大小小的手术器械,然后接收患者,完成深静脉注射,帮助患者摆放合适的体位,以防长时间手术发生压疮。“我们护理绝对不只是单纯的配合,而是起着促进医疗的作用。”手术室护士长王莉说,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对手术室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她要求护士们不能只做“服务员”的工作,而是应该发挥专业技能,成为手术台上医生的“另一只手”。
一台器官移植手术,通常需要配备3名专业护士,他们要负责递器械、配药物、“炒冰”、管理患者身体上所有的管道,以及做好整台手术的全程记录等。“我们台上的护士其实压力很大,他们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判断医生每一步操作需要什么,及时将最合适的器械放到医生手中。”王莉说,这个看似简单的传递动作,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特别是器官移植手术难度很大,手术护理团队专门成立了“移植护理小组”,他们经过严格的培训和不断的学习,在手术台上看到医生皱一下眉,就能立即有所察觉,然后随机应变,灵活变通,协助医生尽快解决阻力。
由于移植手术时间不定,手术护理团队为此做了特别的安排,保证每一组班都有一个能够做大血管及移植手术的护士,保证随时能够“战斗”。
在9日当天的四台器官移植手术中,有一位姓甄的患者,今年47岁,双肺特发性肺间质病多年,常年咳痰喘,两个月前来到广医一院肺移植专科门诊。通过CT片看到,他的两侧肺纤维化严重,已经成了非常典型的“蜂窝肺”。评估之后,排除了器官移植的禁忌证,医生建议他考虑肺移植。
确定手术之后,胸外科团队对其进行了会诊,并完善治疗方案,一个多月后,他非常幸运地等到了匹配的供体肺,就在2月9日这天,“供体”无缝送达,被移植入患者体内,在器官移植团队的“巧手”中,供体开始进入新的“工作岗位”。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全力奋战,广医一院器官移植团队顺利完成了当日的四台器官移植手术,术后患者都被安全护送到ICU病房。
竭尽所能完成生命接力
对于器官移植的患者来说,送到ICU之后还有很多难关要闯。刚做完移植手术,正处于器官损伤高峰期,当一个“外来”的器官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反复排斥、感染等一系列反应,出现器官急性功能衰竭,ICU医生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保护这个“外来客”,并促使器官功能尽快恢复。
因肺部时刻与外界交换气体,肺移植手术技术难度大、术后感染控制难、慢性排异反应久等,成为公认的最难、风险最大的器官移植手术之一。而随着心肺联合移植、心肺肾联合移植等多器官移植的发展,不仅考验团队手术技术是否过硬,更对术后抗排异技术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在极其关键的抗排斥抗感染阶段,ICU作为主导,一方面要保持每天与外科、内科等多学科的沟通与合作,另一方面更要时刻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移植术后变化,有时候一天需要开十几次医嘱,随时调整用药、不断优化治疗方案。
“每一个移植都不容易,背后是生命的延续,我们会竭尽所能完成这部分的接力棒。”ICU主任医师桑岭说,他们不仅要努力让患者活着,而且还要好好地活着,为此,ICU团队从医生到护士,都在为此不懈奋斗着。
随着移植技术的日臻成熟,移植术后护理工作也在同步提升,ICU护士长陈丽花说,移植术后的患者免疫力较低,要特别注意消毒隔离,护理起来也要更加细致,包括各种管道的管理、生命体征的监测、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以及康复运动锻炼等。
患者做完手术、顺利转出ICU,是一场新生命“长征”的开始。从术后的管理,到患者康复出院,包括一生的随访工作,都离不开内科医生的陪伴,从患者决定移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与医生团队终身的联系,定期安排患者回医院复诊,调整用药、优化方案,希望能够帮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