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11月11日清晨,温暖的阳光照进门诊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三院”)中医科主任冯崇廉甫一出现,早早等候的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20-11/23/004421.html

等待处理…

让中医经典“活起来”

——访广东省名中医、广医三院中医科主任冯崇廉

朱琳 李玉灵
2020年11月23日

冯崇廉(左)为患者把脉。李玉灵  摄
冯崇廉(左)为患者把脉。李玉灵 摄

11月11日清晨,温暖的阳光照进门诊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三院”)中医科主任冯崇廉甫一出现,早早等候的患者就围了上来。“早上好!”冯崇廉微笑着跟他的患者打着招呼,患者也缓释焦虑,平静地述说病情。这天上午的看诊,从上午8时一直持续到下午2时许,送走最后一位患者,冯崇廉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但他依然脸上含笑地说,今天特高兴,20多位肿瘤切除术后出现不适的患者,经他调理,都有明显好转,没有出现肿瘤复发。“有好多患者已经十几年没有复发,我们基于中医经典理论的分消走泄法帮他们改善了基础体质,铲除肿瘤孳生的土壤。”

如何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这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关键课题。冯崇廉师从国医大师、中医泰斗邓铁涛,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工作30多年,注重运用中医思维进行临床指导,善于辨证使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曾获“广东省名中医”“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南粤最美中医”等称号。

跟师邓老入门中医 悟经典终成“铁杆中医”

“我曾祖父是中医,算是有些医缘,但学中医纯属偶然。我高考的分数不错,当时希望能去重点大学读理科专业,结果被中医学院录取。后来想,既然学了就要学好,就试着报考‘杏林北斗’邓铁涛教授的研究生。”凭借着扎实的学术功底,冯崇廉一考即中,邓铁涛教授成为真正引他走入中医门的老师。

冯崇廉说,邓老对学生有个要求,就是一定要跟他出诊,手把手地教。冯崇廉从头到尾地跟诊学习,一个细节也不落下,潜移默化中对中医越来越感兴趣。

“邓老说,中医自信来自临床。”冯崇廉回忆道,他读研究生的第一年回海南老家,有位年轻小伙在水井旁晕倒,大家都很慌张。他跟着邓老出诊时常见这种情形,心里不慌,就走上前去,镇静地摸脉、看舌,判断是中暑,开了一副根据甘露消毒丹加减的方子。两剂下来,小伙子就退烧了,很快又活蹦乱跳起来。“中医学好了,还真是管用。”冯崇廉心想。自此,“铁杆中医”的种子在他心里深深扎根。

在冯崇廉看来,师从邓老只是入门,获得正高职称之后的重温经典,才让他领悟到中医的精髓,治疗疑难杂症时触类旁通。自2005年以来,他先后考取“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广东省中医名医培养项目”及“国家第三批优秀中医人才研修项目”。通过为期约九年的经典班学习,冯崇廉重温《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易经》等相关典籍,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突飞猛进,以往不能解决的临床难题逐步破解,进一步坚定了“铁杆中医”的信念。

结合岭南特点辨证施治 先看人后看病

从地铁口出来,沿着多宝路西行,一路上能遇到几幢清末民初的旧民居建筑,趟栊门、灰砖墙,勾勒着西关旧貌,广医三院的中医科深藏于此,来此看病的多是岭南居民,附近的老广尤其喜欢找冯崇廉诊治。

“用了冯主任的药,两剂之后就很有效。这些天老公肠胃不好,今天也拉他一起来看看。”家住荔湾区的黎姐前几个月反复胸闷、心悸失眠、头晕恶心,经冯崇廉诊断,认为是痰火扰心,用温胆汤加减调理,通阳泄浊,涤痰开结,症状明显减缓。

把脉、看舌,问起居饮食,“胃口怎么样,睡眠呢,有没有夜尿,心情好不好?”冯崇廉看诊以整体观为指导,临证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他认为,脏腑之间相互联系,处理复杂临床问题要面对的是生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重视扶正祛邪。

结合岭南湿热之地民众的体质、饮食嗜好、居住环境、工作性质等,冯崇廉用药一般轻灵。他说,现在物质生活富足、衣食温饱无忧,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可比古代富人阶层,体质上多偏重于形盛而气虚;饮食嗜好结构改变,缺少适当运动,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所谓“富贵病”发病率上升;工作压力大,思虑烦劳过度,不能淡泊静以养精神而固精气,出现疲劳综合征。这些致病因素都属于中医所说的“内因”,以虚证为主,应注重培补精血以扶正气。冯崇廉推崇清朝医学家叶天士的观点,治疗杂病用药宜轻灵柔润。

继承不泥古 带徒弟注重中医思维

身穿卡其色便服,左手持话筒,讲到重点处,右手示意、比划,声音洪亮,直抵阶梯教室最后一排的学生。“都是治拉肚子,什么时候用葛根芩连汤,什么时候用桂枝人参汤,要注意看症状,仲景没讲的,自己要去思考。”站在广州医科大学的讲台上,冯崇廉授课兴致盎然。刚刚离开诊室,一路匆匆,赶来上课,他毫无倦意。

冯崇廉很喜欢跟学生交流,给他们解疑释惑,但他认为学中医仅靠大学的中医课程是远远不够的。“盖楼要打地基,中医的地基是文化基础课,包括《周易》‘河图洛书’‘五运六气’等等,没有这些基础,理解不了方书的精髓。”

熟读经典之后,还要用于临床,融会贯通。梁伟豪跟师冯崇廉学习已经1年多,他原本是电子专业本科毕业生,出于对中医的浓厚兴趣,进入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学习。读经方时他常有很多困惑,跟着老师做临床之后,才理解透彻。梁伟豪说:“在《伤寒论》里面有一条方,叫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条文是: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当时我看着,迷迷糊糊的,不知道这条方要怎么用,跟冯主任出门诊之后,才知道这个方治疗的是‘柴胡人’。用这条方的人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很多时候比较焦虑,睡眠不好,时而胸闷心悸。在看过实际的患者之后,又了解到冯主任如何运用这条方,我脑子里就清晰多了。”

让梁伟豪最佩服的是,冯主任擅用经典名方化裁,解决临床疑难杂症。冯崇廉用小柴胡汤方治病,对仲景方适应证有所发挥,其处方多用柴胡、黄芩、党参、半夏、甘草和解少阳为主药的基础上随证化裁,“宗仲景法而不泥其方”。运用“和法”,不拘一格,寒温互用,补泻兼施,拆解小柴胡汤方,方方切用,尤其治疗月经不调、抗精抗体阳性不孕、反复发作痤疮等,疗效比较明显。有一位27岁的女患者,结婚3年多,一直怀不上宝宝。来看诊时面色暗滞、精神抑郁,腰骶部自觉发冷隐痛,检查显示抗精子抗体呈阳性,并有盆腔炎。冯崇廉以小柴胡汤加减运用,调理3个月后,患者成功怀孕,之后生下一名健康的男孩。患者一家对冯崇廉很是感激。

学中医,最难也最重要的是培养中医思维。几千年来,以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更适合接近“个人知识”的中医传承。冯崇廉认为,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注重经典学习、临床跟师。学生在老师与病人的交流、开方、治疗中学习,琢磨老师的思路,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将老师的学术思想化为自己的本领。他经常跟学生说,“当医生要么学好,要么不学。对医生的要求是零差错。庸医不仅害人,还会让人们对中医这门学科丧失信心。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才能成为一名好中医。”

(作者单位:省卫健宣教中心)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